企劃部的史密斯先生,平時非常熱愛閱讀各種書籍,尤其是國外的經典長篇小說,更是讓他愛不釋手。最近有部新電影正要上映,劇情內容剛好是由他最愛的一本小說所改編而成的,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約了女朋友喬絲,要在這個週末晚上一起去看這部電影的首映場。 到了週末晚上,電影散場之後,史密斯與喬絲悠閒的在街上散著步,聊著彼此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 史密斯不開心的說:「這部電影拍的不夠好,跟我看的小說差很多!」 喬絲一臉疑惑的說:「不會啊!我看過這本小說,我覺得跟我想像的差不多。」 史密斯失望的說:「可是跟我想像的畫面,完全不一樣!」 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形,由小說改編翻拍成的電影,觀眾反應非常兩極,有些人覺得很棒,有些人覺得很糟,覺得糟的觀眾,通常來自於電影內容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 而這種將文字轉化成想像畫面的方式,就稱為「視覺心像」,是從個人以往的生活經驗所累積而成的,例如:提到「汽車」,我們的腦中就會想起汽車的圖案,它的外型、顏色、聲音,或是小時候對玩具汽車的回憶,而這些內在的視覺心像,都是來自於成長過程中對汽車的學習經驗, 所以「視覺心像」是一種學習的結果。 因此視覺心像就跟美感評斷一樣,是沒有標準的,以設計業來說,很多客戶常會說:「我想要有歡樂的感覺!」或是「我想要看起來大氣一點!」,這樣的形容方式,其實並不能讓設計師做出正確的視覺判斷,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體驗完全不同,大腦所想出來的畫面,自然也就完全不一樣。 而且有些時候你會發現,不管怎麼溝通討論,客戶還是說不出他想要的風格是什麼! 這種情形,在美國權威演說家「賽門西奈克」先生的「黃金圈理論」當中有提到,大腦的最外層是大腦皮層,主要控制我們理性分析的想法、聽覺、觸覺及語言,大腦的中間部份則由邊緣系統組成,主要控制情感、賀爾蒙分泌及決策。因此人們常常在看到畫面時,會說:「我覺得這畫面,感覺好像哪裡怪怪的,但我說不上來...」,因為做決策的大腦中間部份,並沒有語言的能力,所以客戶常常在看到設計稿時,會說:「不知道,我就是覺得看起來怪怪的」。 如果雙方不斷用「感覺」的說話方式來溝通,就容易造成最糟糕、最沒有效率的結果,甚至還可能演變成衝突對立的情形,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訓練「具體」的說話方式,才能更快速又有效的達到溝通成果! 假設你朋友要去超商買東西,通常你會說:「順便幫我買杯喝的。」,如果幫你買東西的人很了解你,彼此之間會有默契,他會將你說的「買杯喝的」自動解讀成「你喜歡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對方更快速、正確的了解你想「傳達的目的」,就要運用「具體」的說話方式,將「順便幫我買杯喝的」修改成:「我想要提神,順便幫我買杯咖啡。」 當你從日常生活開始訓練這種「具體」的說話方式:「因為...,所以...」,就能鍛鍊大腦的「思考肌力」,提升邏輯能力,讓說話更具有意識。 因此當設計師跟客戶在進行初期溝通時,最好要準備一些「具體」的「視覺範本」,例如先從網路上收集一些不同風格或適合這次主題的廣告設計,再跟對方確認真正想要的風格、顏色是什麼,了解彼此腦中所想像的畫面、感覺是否一致,並配合手繪的草稿圖,討論設計稿的版型配置,例如:「因為主打商品很重要,所以放在版面比較大的地方,視覺上比較搶眼,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透過這樣「具體」的溝通方式,可以確保設計稿出來之後,不會因為彼此想像畫面的落差,而產生之後無止盡的修改。 要記得,說服人要憑「具體」的事實,不能光靠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