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Uber的殘酷童話:弱弱相殘的科技寓言/黃哲斌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五月中旬,Uber在美股首次發行,被視為「今年最受矚目IPO」,去年一度被華爾街估值1,200億美元。但上市前不斷調降目標價位,估值從千億美元一路下調;結果開低走低,首日市值約剩七百億。然而,多家西方媒體大放鞭炮,認為這才符合公平正義,甚至批評Uber是矽谷的道德污點,為什麼?

簡單說,Uber的驚人市值建立在四個條件上:少數菁英的財富、多數司機的痛苦、不可持續的營運模式、華爾街與矽谷的共利生態。

1. 少數菁英的財富:

Uber公開上市前,英國《衛報》詳細估算,Uber市值若依首次發行目標價計算,爭議不斷而下台的前任執行長卡拉尼克,會是受益最大的個人股東;他將坐擁現值53億美元、約合1600億台幣的股票。
至於法人股東,最大的贏家是軟體銀行,將笑納100億美元。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居次,67.5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第三,33億美元。其餘如Google、Amazon的Bezos、及其他矽谷創投,都將收割數億到數十億美元。

2. 多數司機的痛苦:

然而,上述贏家的鉅額財富,建立在兩件危險前提上,首先,是數百萬名Uber司機的權益
無論Uber或競爭者Lyft,都強調自己是「共享經濟」,讓司機創造額外收入及工作自由。Uber將旗下司機定位為「創業者」,聲稱舊金山Uber司機的年收入中位數是74,000美元、紐約達90,000美元,遠高於全美人均收入的58,000美元。
然而,上述數據已被美國商務部認定是虛假宣傳,Uber繳交2000萬美元罰款達成和解。
去年一項針對UberX(菁英優步)司機的研究指出,他們的收入因不同城市而異。紐約最高,時薪中位數約21.92美元(生活開銷相對也最高),休斯頓等二線大城不到10美元,三線城市甚至只有6.62美元。
整體而言,即使加上小費,全美時薪中位數也僅為14.73美元。
如果按照Uber的宣傳話術,「每週工作40小時就能獲取財務自由」,以全美中位數計算,Uber司機平均年收入只有31,000美元;扣除車輛折舊攤提、油料等支出,還未扣稅就只剩下兩萬美元,甚至還落在貧窮線之下。
《紐約時報》深入採訪了一位舊金山的Uber全職司機;他自2012年加入之後已載客25,000趟,去年帳面收入約80,000美元。扣掉Uber抽成20,000元、油料等其他開銷,剩下約40,000美元,但還有5,000美元稅金待繳。
而且,他的日產Altima跑了34萬公里;由於沒錢換新車,過去半年就花了5,000美元修車及保養,因而積欠車廠約3,000元。
Uber司機沒有健保、沒有退休金,這位依靠社會福利金勉強度日的司機告訴記者:
「這就是Uber的重大創新:讓司機吸收所有開銷。」

3. 不可持續的營運模式:

無論Uber或Lyft股票上市前,都遭逢旗下司機的激烈抗議,要求公司提高待遇與福利,而非一昧讓富人更富。由於抗議者堵住舊金山會場入口,Lyft還被迫更換舉辦上市說明會的城市。
同樣麻煩的是,兩大叫車軟體龍頭符合矽谷企業「高市值、低聘僱」的特色。若依Uber去年估值的1,200億美元,約等於福特汽車、美國航空、達美航空、捷藍航空、赫茲租車等八家傳統交通產業的「市值總和」;問題是,這八家公司提供56萬8 千個就業職位,Uber只聘用1萬6千人。
Uber所謂的「零工經濟」間接讓中產階級萎縮、就業市場更不穩定。
換言之,Uber等科技公司創造「零工經濟」一詞,間接讓中產階級萎縮,讓就業市場更不穩定,也讓企業成本外部化。
即使如此,Uber與Lyft還是虧損。為了與傳統計程車競爭,製造「又好又便宜」的假象,雙方削價互打,並以特殊補貼吸引司機延長工時、在非熱門時段巡街候客,且過度野心擴張市場,結果不斷燒大錢。
2018年,Lyft營收22億美元,卻虧損9.11億;Uber賠更多,上市前夕公布去年財報,營收112.7億美元,虧損18億
另一項統計是,他們四年來燒掉14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當乘客認為「Uber很便宜」,那只是暫時假象、是他們搶佔市場的行銷手法,經常伴隨著的代價是壓低了司機待遇。
面對媒體追問,Uber表示降低虧損的解方是「減少乘車補貼」,未來不再打低價策略;然而,這兩家業者反虧為盈的真正寄望是「無人駕駛」。
Uber投入大量資源研發自動駕駛(曾釀成死亡車禍事故),Lyft募股說明書挑明公司前景是無人車,預計在10年內完成轉型。
換言之,唯有擺脫現有媒合駕駛模式,改與車廠合作以自動車攬客,他們才有機會獲利。至於現階段,無論如何將司機美化為「創業者」,對他們而言只是過渡方案,只是免洗筷,只是衝高公司市值及股東身價的墊腳石。
(Uber Eats也是如此,他們正積極發展無人機送餐,取代傳統機車人力。)

四、華爾街與矽谷共利生態:

卡拉尼克在執行長任內搭乘自家「尊榮Uber」,曾碰上司機抱怨公司任意調降費率,害他扛債近十萬美元而破產;卡拉尼克則當場爆氣,痛罵司機「自己搞爛人生,卻不肯負責,只會怪罪別人」。
車內影片流出後,當時引發軒然大波;如今對照卡拉尼克的數十億美元身價,更形諷刺。
正因如此,《紐約時報》科技記者Farhad Manjoo嚴詞批評Uber是「矽谷的道德污點」,挪用「共享經濟」的美好理念;靠著玩弄法規及公關話術,自稱環保、減少油耗空汙(其實不然),吸引華爾街及創投不斷燒錢,藉此撐大市佔率及市值。
最終,只有極少數人獲利,卻留下難以估算的社會成本。
還有一項重要趨勢正在發生:美國加州眾議院五月底通過法案,要求企業保障旗下約聘人員的勞動權利,包括最低工資及社會保險,目標對準Uber與Lyft等主打「零工經濟」的公司。
這項法案一旦實施,根據估算,光是聯邦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等,Uber一年就要新增五億美元支出、Lyft新增2.9億美元,預計Uber今年營業損失將達44億美元。
萬一其他各州仿效,這兩家才剛風光上市的科技公司,將迎來史上最可怕的嚴冬。

法案強制司機納保 Uber真正麻煩才開始

於是,Uber與Lyft兩家死對頭,罕見地聯名投書《舊金山紀事報》,承諾改善司機待遇,提供額外福利,但希望維持司機是「獨立工作者」的身分。
在此同時,Uber及Lyft發信要求旗下司機共同抵制這項法案,但遭司機出面抗議公司刻意誤導,要求保障基本權益。
事實上,隨著時間推演,Uber與旗下司機的關係也日益緊張。加州及麻州的38萬名司機曾提出集體訴訟,要求公司承認彼此的僱傭關係,今年三月才以一億美元和解。
此外,其他地區的Uber司機正積極串連,爭取自身權益。以往被Uber app分割為「原子化個體」的網約車司機,紛紛學習利用Facebook廣告、WhatsApp通訊群組、Twitter私訊找到彼此,紛紛成立自救團體。
他們甚至藉由Google翻譯,與智利、巴西、日本、印度等地司機交換經驗,進而全球串連罷工,要求保障最低收入,並籲求籌組工會。
Uber正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為了擠壓傳統計程車,同時面對在地化叫車平台挑戰(例如美國的Lyft、法國的Kapten、中國的滴滴、東南亞的Grab),他們很難調高車資水準,只好壓縮司機待遇與福利;長期下來,勢必面對司機集體反彈。
然而,Uber若減少抽成、提高司機補貼與福利,又會加劇財務虧損,遭遇股東及投資人質疑並抽手。

政府應積極輔導小黃轉型

這是Uber的殘酷童話,弱弱相殘的科技寓言。大眾運輸是公用事業,計程車則被視為「準大眾運輸」,具備特殊責任義務;以摧毀傳統計程車為戰略目標的Uber,破壞創新必須兼顧公平正義及社會成本,否則只是自我圖利的藉口。
破壞創新必須兼顧公平正義及社會成本,否則只是自我圖利的藉口。
另一方面,Uber靠著社會大眾對傳統計程車的不滿而崛起,政府有責任輔導計程車產業,加速數位化媒合與支付,淘汰不適任的業者及司機,鼓勵司機串連成立自己的叫車平台(例如「呼叫小黃」)。
如此一來,規範管制Uber等網約車,才會受到更多支持。

延伸閱讀

資深航運專家Hubert Horan寫了一篇長文,刊於今年夏季號的《美國事務》季刊上,詳細拆解Uber的商業模式為何不可行,經營規模越大,虧損反而越嚴重;而且,當它試圖降低虧損,往往來自擠榨司機收入。對於Uber等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細讀:
編按:本文原刊於六月初《財訊》,後經作者大幅增補,並授權本站刊出修訂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對虛實整合與實體產業的轉型,前兩篇中談了很多,但如果電商要走向實體呢?目前台灣有很多品牌電商的營業額,都已經是破億元的水準;以這樣的規模,店家不太可能不賺錢。問題是:這些錢該繼續投在Google或Facebook廣告上,還是拿來做些不一樣的投資呢?
街頭上由老師帶領排著隊、手牽手的幼稚園小朋友們,每一個都宛如小天使般萬分可愛;但他們一旦長大,卻有一部分會出現脫序的個性,宛如由天使變成了魔鬼。
Facebook已經是一個跨國運行的社群媒體巨人。不過十年時間,就已經有大量的創新商業模式與經濟活動,不斷在這個龐大的社群媒體平台上發生;但畢竟所有的資訊流動與商業模式,最後都要以「價值的儲存記錄與交換」來做為結尾,而這正是Facebook一直難以插手的地方。
在上篇中,我們提到了「用戶動機」與追蹤顧客軌跡對於行銷決策的重要性,以及為線下購買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本篇要討論的重點,則是實體零售在整體策略中的優勢與問題。
從網路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在日前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中,發表的硬體產品只有新款Mac Pro與搭配的高階顯示器。與先前不太成功的2013年款相較,新的Mac Pro是非常大的改款升級,一舉解除了期待者們的疑惑……幾乎啦。
面對虛實整合與實體產業的轉型,前兩篇中談了很多,但如果電商要走向實體呢?目前台灣有很多品牌電商的營業額,都已經是破億元的水準;以這樣的規模,店家不太可能不賺錢。問題是:這些錢該繼續投在Google或Facebook廣告上,還是拿來做些不一樣的投資呢?
街頭上由老師帶領排著隊、手牽手的幼稚園小朋友們,每一個都宛如小天使般萬分可愛;但他們一旦長大,卻有一部分會出現脫序的個性,宛如由天使變成了魔鬼。
Facebook已經是一個跨國運行的社群媒體巨人。不過十年時間,就已經有大量的創新商業模式與經濟活動,不斷在這個龐大的社群媒體平台上發生;但畢竟所有的資訊流動與商業模式,最後都要以「價值的儲存記錄與交換」來做為結尾,而這正是Facebook一直難以插手的地方。
在上篇中,我們提到了「用戶動機」與追蹤顧客軌跡對於行銷決策的重要性,以及為線下購買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本篇要討論的重點,則是實體零售在整體策略中的優勢與問題。
從網路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在日前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中,發表的硬體產品只有新款Mac Pro與搭配的高階顯示器。與先前不太成功的2013年款相較,新的Mac Pro是非常大的改款升級,一舉解除了期待者們的疑惑……幾乎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身為很少搭Uber的小白,這次為了提早抵達新竹縣政府錄製Podcast,加上有折價券,因此從竹北火車站出來之後,搭乘Uber前往目的地。 點開Uber選擇優步小黃 ,手機上顯示最高「預估車資」為76元,信用卡也先收取了「預先授權費」。 當時周邊計程車很少,等車等了一段時間,終於配對到計程
Thumbnail
時間過的好快,拾。ten跑外送也超過半個月了,這週跑完來算一下,半個月的薪水是大約在$38549,剩下兩週應該也可以有$34000-35000左右,這樣這個月有機會來到$70000-73000之間。 我想第一個月這樣的成績算是很不錯了,每天出門都給自己一個目標,為自己加油打氣,每次跑完一單就乞
Thumbnail
這是拾。ten完整一週的週UberEats週薪,目前開跑了約12天左右,老實說每天平均在9小時上下是真的很累很累,但賺錢哪有輕鬆的,只是拾。ten暫時從動腦賺錢轉變成用勞力來賺錢,累的程度不同。 我想很多人會好奇?到底現在是否作外送員還有賺錢的機會呢?拾。ten自己跑下來如果只是想要賺一個
Thumbnail
本篇從“ Uber薪水小偷” 的和解案例開啟 DePIN 在共享出行的討論,並提出最近的去中心化共乘協議TRIP。
Thumbnail
【起點-加入Uber Eats 外送合作夥伴的原因】 原本的我,投入在服裝圖案製作的接案工作,然而就在起步後的沒多久,遇上了新冠疫情,和許多人一樣,原先的工作被深深地影響到,也因此陷入了收入驟減,進而產生了許多不安與焦慮。 一方面是我還想在原先的領域能繼續投入經營,但同時也得面對經濟的現實狀況,因為
Thumbnail
共享經濟是上一代網路創新獨角獸的顯學,透過網路平台和App,將閒置的資源像是勞動力閒置時間、車輛和房屋在市場釋出,最大化利用率並增加這些資產的價值。這種平台方、資源提供的商戶、和消費者三方關係的對接,讓這些平台能夠用輕資產平台撬動非常大可規模化的槓桿。
Thumbnail
大家是否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或餐廳用餐的環境裡,觀察到各式各樣的育兒方式呢?本集要與大家分享那些我所搭乘的Uber,他們育兒有趣的經驗喔!   
Thumbnail
在弟弟家待一段日子後,我就要前往紐約市布魯克林港口搭乘郵輪。 大家都很擔心若搭乘紐約市的計程車,我可能會不見。 怕英文很爛的我,說不清楚,不知道會被載去哪裡,也擔憂一個女生,旅行,獨自搭計程車,那也就表示身上有著盤纏,更是危險。 說來真是不好意思,我也是這幾年才敢在台灣自己一個人搭計程車! 我就鄉下
Thumbnail
於是,Uber司機故事中的「活著」與「生活」這兩個詞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存放著與提醒著,過了50歲之後,我決定不再只是「活著」而是要加倍的好好充實的「生活」,開始勇敢展開我的人生第二青春期。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身為很少搭Uber的小白,這次為了提早抵達新竹縣政府錄製Podcast,加上有折價券,因此從竹北火車站出來之後,搭乘Uber前往目的地。 點開Uber選擇優步小黃 ,手機上顯示最高「預估車資」為76元,信用卡也先收取了「預先授權費」。 當時周邊計程車很少,等車等了一段時間,終於配對到計程
Thumbnail
時間過的好快,拾。ten跑外送也超過半個月了,這週跑完來算一下,半個月的薪水是大約在$38549,剩下兩週應該也可以有$34000-35000左右,這樣這個月有機會來到$70000-73000之間。 我想第一個月這樣的成績算是很不錯了,每天出門都給自己一個目標,為自己加油打氣,每次跑完一單就乞
Thumbnail
這是拾。ten完整一週的週UberEats週薪,目前開跑了約12天左右,老實說每天平均在9小時上下是真的很累很累,但賺錢哪有輕鬆的,只是拾。ten暫時從動腦賺錢轉變成用勞力來賺錢,累的程度不同。 我想很多人會好奇?到底現在是否作外送員還有賺錢的機會呢?拾。ten自己跑下來如果只是想要賺一個
Thumbnail
本篇從“ Uber薪水小偷” 的和解案例開啟 DePIN 在共享出行的討論,並提出最近的去中心化共乘協議TRIP。
Thumbnail
【起點-加入Uber Eats 外送合作夥伴的原因】 原本的我,投入在服裝圖案製作的接案工作,然而就在起步後的沒多久,遇上了新冠疫情,和許多人一樣,原先的工作被深深地影響到,也因此陷入了收入驟減,進而產生了許多不安與焦慮。 一方面是我還想在原先的領域能繼續投入經營,但同時也得面對經濟的現實狀況,因為
Thumbnail
共享經濟是上一代網路創新獨角獸的顯學,透過網路平台和App,將閒置的資源像是勞動力閒置時間、車輛和房屋在市場釋出,最大化利用率並增加這些資產的價值。這種平台方、資源提供的商戶、和消費者三方關係的對接,讓這些平台能夠用輕資產平台撬動非常大可規模化的槓桿。
Thumbnail
大家是否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或餐廳用餐的環境裡,觀察到各式各樣的育兒方式呢?本集要與大家分享那些我所搭乘的Uber,他們育兒有趣的經驗喔!   
Thumbnail
在弟弟家待一段日子後,我就要前往紐約市布魯克林港口搭乘郵輪。 大家都很擔心若搭乘紐約市的計程車,我可能會不見。 怕英文很爛的我,說不清楚,不知道會被載去哪裡,也擔憂一個女生,旅行,獨自搭計程車,那也就表示身上有著盤纏,更是危險。 說來真是不好意思,我也是這幾年才敢在台灣自己一個人搭計程車! 我就鄉下
Thumbnail
於是,Uber司機故事中的「活著」與「生活」這兩個詞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存放著與提醒著,過了50歲之後,我決定不再只是「活著」而是要加倍的好好充實的「生活」,開始勇敢展開我的人生第二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