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變革帶來的衝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變的是永遠在改變,去年的今天想不到疫情對於台灣的工作、生活、學習都帶來這麼大的改變,遠距工作和視訊會議、各式團隊協作的app、宅經濟的line及telegram群組、FB群組學習和U meeting等等,未來以線上群組作為學習及工作生活圈的可能性,終於因為疫情讓台灣跟上國際的遠距工作及學習的腳步。但今天不是要談未來的改變、也不是要談這些工具,而是要談一個面對重大改變的時候如何幫助我們穩住自己的模型,能夠讓我們檢視面對改變時的不同情緒、在不斷變動的大海上穩住舵、隨時調整航行目標的更高層次的模型指引-管理複雜的改變(Managing complex change by Tim Knosters)。
應對改變的五個要素
我前家公司當時正在引進軟體公司非常熟悉的一套制度及軟體,Jira (Lead by Scrum Master),目標是要讓整個製程能夠回饋與反應的更加快速,以面對不斷改變、改變快速的受眾需求。這個改變之大,自然引起公司內部非常多人的反對及遲疑,當時公司由上而下的政策佈達,並由下而上組織一個專案先行團隊,我們的專案就很幸運地被指派了,因為製程總是跨部門又橫跨許多單位,很多人都叫苦連天,對於公司導入新制度的終極目標也是揣測紛紛,惶惶終日,畢竟所有流程都透明化在jira裡面。不過我們團隊接受改變的心態算open,也年輕沒什麼多想,就是配合組織流程改變,衝了。一段時期之後回頭評估,這也是一個非常適合採用模型的時機點。
Chang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changes
有哪些沒做到的部分?有哪些做不好的地方?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來支持我們自己、我們的客戶或者是內部的流程?在改變與挑戰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哪些情緒?挫折?混淆?抵抗?焦慮?透過這個模型,我們可以回顧是不是缺少讓大家開始用的動機,也了解到對某些人來說不具有快速熟悉系統的技能造成了焦慮。
除了被指派要帶領某個改變時可以採用這個成功模型,在人生某個階段總是會有不同的節點,我們感覺到想要停下來、深呼吸、喘口氣,檢視一下自己、決定一下是否要改變、是否要向新的目標邁開步伐、是否要轉換產業、或是待在同個產業但跳個職業等等。
透過這個管理改變的模型,我們可以在這些關鍵時刻,理清一下並邁向成功:

願景:"為什麼?"能夠避免混淆。如果有好的LEADER,這一點通常在一開始至少有模有樣,中間還可以再調整或更明確。

技能:"訓練"透過有系統的教育訓練目標、方法及評估以應對改變,來避免焦慮。這好像是台灣公司相比國外較不重視的。

動機:"好處"和 "津貼"能避免抗拒。這好像是台灣公司相比國外作不擅長的,呵呵呵。

資源:"工具"和"時間"來避免挫折。通常新舊系統並行,先行團隊遭遇最大的挫折就是適應工具還要同時維護新舊系統,需要花兩倍的時間以上阿。

行動計畫:"方向"和"藍圖",甚至到"原則"、"指引"、"標準"等施行細則,能避免錯誤的開始。基本上這一項都是打帶跑,中間一邊修改這樣子。

以上很適合套用到個人職涯發展來用喔,最重要的是每天睡前或早上剛醒問自己WHY? 好好關注一下自己的願景和動機,回顧一下當前技能和資源有哪些強項那些弱項,整備齊全後規劃一下行動計畫及任務,改變開跑我擁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蒙特梭利(蒙氏)是學習教育者都熟悉的一套學前教育系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有完整的一整套系統搭配教材教具,讓爸媽花錢覺得值得(?!),我的親朋好友中就有不少人是送寶寶去讀蒙氏托嬰中心,那麼究竟標題所言有什麼差別?
如果有一個人被稱作電鰻,表示在人群中被視為可以促使組織活化與持續保有精力,這是優點;如果只是用來偵查周遭環境或者與同種之間溝通那倒是還好,但如果是用來攻擊獵物或攻擊不同種,那就變成缺點了嗎? 如果遇到電鰻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很喜歡跟小孩玩耍,也能得到孩子信任的成人,但隨著工作身份的轉變,人格特質似乎也跟著轉變,譬如變得更強調效率(就是沒耐性)、更重視成果(就是不懂得陪孩子享受過程)、覺得自己需要更好的組織好所有事情(就是不能接受空與自由的美好),這種種我還可以透過自省寫下更多更多....
從寶寶出生之後,我就決定要盡量給他多種語言的刺激,也許因為各種語言系統的差異,會讓他稍晚開口說第一句話,但是媽媽就是不希望寶寶腦袋中的語言叢因為沒接觸刺激而萎縮,當人已經有許多連結時,新的連結將更容易產生。書櫃裡的三本書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在描述腦神經發展、心智發展和讀寫教學等...
蒙特梭利(蒙氏)是學習教育者都熟悉的一套學前教育系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有完整的一整套系統搭配教材教具,讓爸媽花錢覺得值得(?!),我的親朋好友中就有不少人是送寶寶去讀蒙氏托嬰中心,那麼究竟標題所言有什麼差別?
如果有一個人被稱作電鰻,表示在人群中被視為可以促使組織活化與持續保有精力,這是優點;如果只是用來偵查周遭環境或者與同種之間溝通那倒是還好,但如果是用來攻擊獵物或攻擊不同種,那就變成缺點了嗎? 如果遇到電鰻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很喜歡跟小孩玩耍,也能得到孩子信任的成人,但隨著工作身份的轉變,人格特質似乎也跟著轉變,譬如變得更強調效率(就是沒耐性)、更重視成果(就是不懂得陪孩子享受過程)、覺得自己需要更好的組織好所有事情(就是不能接受空與自由的美好),這種種我還可以透過自省寫下更多更多....
從寶寶出生之後,我就決定要盡量給他多種語言的刺激,也許因為各種語言系統的差異,會讓他稍晚開口說第一句話,但是媽媽就是不希望寶寶腦袋中的語言叢因為沒接觸刺激而萎縮,當人已經有許多連結時,新的連結將更容易產生。書櫃裡的三本書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在描述腦神經發展、心智發展和讀寫教學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論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又或是準備換跑道的社會新鮮人或職場前輩們,總會在面對求職時,所產生的壓力感到焦慮又無力。更別說,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整體失業率提高,職缺明顯相對減少的時期。因為壓力與不安的緣故,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的同時,自信心下降,難免會導致面試或履歷上的表現。
Thumbnail
今天聽了一個podcast,題目是「如何面對成功(帶來)的恐懼」。嗯,乍看是個奇怪的題目,但仔細想想,這題目牽涉的範圍真廣,是個有趣的講題。由於我尚未成功,所以僅能分享自己不入流的看法。這個題目似乎可拆解成三個部分:「成功」、「恐懼」,以及「成功帶來的恐懼」。
Thumbnail
「敘畫」對於臺灣來說還算個陌生的詞,Jayce與Crystal組成的拾田創意,也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團隊。希望透過視覺的呈現,不只錨定會議重點,更能讓觀者在一幅大型圖作中,掌握所有討論的脈絡,以及開啟對於未來方向的視野。
Thumbnail
臉書、IG 和 CH 都引誘我們用特定方式去衡量人的價值。在臉書上,你並不是發了動態就算了,而是會盯著讚數和分享數看,並為此高興或失望。在 CH 上,追蹤數高的人通常獲得更高注意力和尊重。然而,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衡量價值,獲益最多的恐怕不是我們……
Thumbnail
疾病會對感情關係造成什麼影響?朋友會如何反應?家人又會作何感想?工作怎麼辦?是否應該告訴大家?還是不要跟人說?到底該坦承與誠實到什麼地步? 首先,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問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
我相信大家都了解世界是愈變愈快,未來不再是現在的延伸,可是為什麼我們卻還用舊時代的方法教育孩子?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論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又或是準備換跑道的社會新鮮人或職場前輩們,總會在面對求職時,所產生的壓力感到焦慮又無力。更別說,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整體失業率提高,職缺明顯相對減少的時期。因為壓力與不安的緣故,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的同時,自信心下降,難免會導致面試或履歷上的表現。
Thumbnail
今天聽了一個podcast,題目是「如何面對成功(帶來)的恐懼」。嗯,乍看是個奇怪的題目,但仔細想想,這題目牽涉的範圍真廣,是個有趣的講題。由於我尚未成功,所以僅能分享自己不入流的看法。這個題目似乎可拆解成三個部分:「成功」、「恐懼」,以及「成功帶來的恐懼」。
Thumbnail
「敘畫」對於臺灣來說還算個陌生的詞,Jayce與Crystal組成的拾田創意,也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團隊。希望透過視覺的呈現,不只錨定會議重點,更能讓觀者在一幅大型圖作中,掌握所有討論的脈絡,以及開啟對於未來方向的視野。
Thumbnail
臉書、IG 和 CH 都引誘我們用特定方式去衡量人的價值。在臉書上,你並不是發了動態就算了,而是會盯著讚數和分享數看,並為此高興或失望。在 CH 上,追蹤數高的人通常獲得更高注意力和尊重。然而,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衡量價值,獲益最多的恐怕不是我們……
Thumbnail
疾病會對感情關係造成什麼影響?朋友會如何反應?家人又會作何感想?工作怎麼辦?是否應該告訴大家?還是不要跟人說?到底該坦承與誠實到什麼地步? 首先,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問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
我相信大家都了解世界是愈變愈快,未來不再是現在的延伸,可是為什麼我們卻還用舊時代的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