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咖啡的風潮感覺幾乎是從 Syphon 沖煮開始進入精緻、分眾、文化領域?在此之前的咖啡,最多就是即溶咖啡形式,沖煮熱水,攪拌後即刻享用。追求的是快速效率與便利,至於香醇與否似乎並不是要點。
之後 Syphon 沖煮開始慢慢在大街小巷的咖啡店出現。這幾乎是最能體現一位咖啡主人職人精神的最佳 Style 了吧。需要事前的燒水,準備上壺的濾紙,放入適量的咖啡粉,拉動一個機關扣緊濾紙,等待下壺水煮沸前出現的小氣泡到大氣泡,插入上壺,利用虹吸原理看到下壺的水被熱空氣擠壓沖上上壺,與咖啡交織後,計時與觀察,用木製攪拌棒順向攪拌,時間一到,移開火源,讓下壺溫度一降下來後,上壺咖啡因地心引力關係通過濾紙流回下壺,一杯精心準備的咖啡就完成了。
這整個過程是緩慢的,於是或許獨自一人沉澱心靈聆聽著咖啡館悠揚的音樂,或許看著店主人準備的雜誌書籍,或許跟同行友人、戀愛中的另一半一起分享著這咖啡店的種種,等待烹煮咖啡的時間,也都成了整體消費的完整環節之一。
那是一個喝咖啡還是奢侈享受的時代,充滿了儀式感與歷史痕跡,讓人懷念不已。
速食文化入侵
接著就是各種為了追求快速的咖啡快速席捲與入侵市場,消費者們也開始逐漸被教育後習慣了飲用咖啡,一開始有破壞市場價格的 e咖啡 很快的讓大家發現用便宜的價格也可以享受咖啡,接著國際龍頭也藉由與本土企業合作進入市場,強打舒適的空間,一時滿街頭林立的綠色美人魚標誌,讓大眾覺得能在裡面喝杯咖啡,不論是三五好友小聚,情侶約會,或是商務會談,都成了首選之地。
直到現在,還是佔據了市場很重要的份額,也是很多新入咖啡領域者的入門之地。在這裡可以享用的是各種商用義式咖啡機所萃取出來的 espresso,透過與牛奶蒸煮、各種糖漿與配料的結合,就可以做出大家耳熟能詳的 Latte 拿鐵、Mocha 摩卡、Macchiato 瑪奇朵 ...等品類。
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咖啡快速成長期,我們一起被咖啡企業文化教育,但同時也發現過去時代的那些咖啡館們逐漸消失了。
新咖啡「文化」時代
要說這個時代最為人熟知的一個詞彙,恐怕就是被借用的村上春樹作品《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的「小確幸」了吧?
剛出現的意思,描繪的是在平凡中發現的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感受。一開始作為眾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們在某些不起眼的街角,認真而努力的打理好一間咖啡空間,每天用舒適文青質感的環境迎接來往的客人朋友,從之而生的幸福感受,也感染越來越多年輕一輩,把此中生活態度 LifeStyle 作為自己的志向。
不過後來逐漸被眾多商界名人甚至如郭台銘都曾公開發言讓為年輕人不該只有追求小確幸,要有更大的志向目標。從此一句平凡的心境詞彙竟成了如過街老鼠似的淒涼,讓年輕人也不願被貼上標籤。
此時期出現了很多新的小咖啡空間,店面不見得要很大,但絕對要有店主人的心思在其中。每家店各有其特色與想法,一台不是這麼大的商用義式咖啡機,一樣提供標準的品項。
而此時也因為各種外界環境、物流因素的成熟,讓全球各地的生豆流通更便利。於是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豆單」,就像紅酒在高級法式餐廳的「酒單」一般,豆子也有了自己的履歷與特色描述,並且用不一樣的處理方式與烘焙方式,加上送上客人前的新鮮沖煮,讓精品咖啡的選擇一下子豐富起來。
也在此時,人們也逐漸開始會在家裡自己透過手沖的方式沖煮一杯屬於自己的咖啡。
家裡的一杯好咖啡
要在家裡享用一杯好咖啡,最重要的起步應該就是「磨豆機」了。
儘管大多數人不能理解,總覺得不是到處大賣場甚至綠色美人魚的連鎖店都可以代磨咖啡豆,那幹嘛自己在家這麼麻煩呢?但相信只要一旦進入這種每天新鮮磨豆後,馬上沖煮的方式,且品嚐過之後,就會記住這種新鮮帶來的濃郁香氣之感動。
自己也一直猶豫很久,覺得為什麼要這麼麻煩?於是在家裡都是利用家用 Espresso 的機器系統,來準備一杯咖啡。但直到下定覺得買了手搖磨豆機後,一切就不一樣了。
這種手搖式磨豆機,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用電力,隨時放進豆子,蓋上蓋子,就可以開始研磨了。缺點之一就是人的惰性,每天早上起來盥洗完畢,有時候還睡眼惺忪的,還要手搖呀搖的兩分鐘,一開始新奇熱度過了後,有時候真的會小有折磨感。
另外一個缺點是磨出來的品質並不這麼完美。畢竟是手搖,有時候會有力道均勻的差異,於是多少影響了研磨出來的粗細均勻度。
但作為進入這個領域的門檻來說,手搖磨豆機價格與難易度來說,都算是很合適的開始。
與經營咖啡空間的尼先生在成都三不五時混跡於各個新開的咖啡館,慢慢也會聊到自己準備咖啡的歷程與一些苦惱。經由跟他討論後,也在網路上淘到了一台品相很不錯的二手磨豆機,一個在大連經營咖啡館的業主自己在家的設備想要升級,於是買了一台電動磨豆機回家裡。
上圖是示意圖,但外觀與顏色都很類似。這台小黃放在桌子上每天看到的氣質就很不一樣,加上有了他,磨豆成了「秤量-倒入豆倉-開機-完成」這種流水線似的歡愉標準作業流程,一下子幸福感提昇許多。更重要的是研磨品質穩定很多!相較於手磨來說,會給你更加均勻且有刻度標準的研磨成果,這對後續的沖煮會是很重要的改善提昇。
這也是造成這半年多待在台灣的限制因素,在台灣實在不想又多買一台磨豆機,畢竟不確定使用頻率,加上現在市場上混亂,很多假貨充斥也是個大問題。
於是在台灣的前期,其實又退回去改成喝濾掛式咖啡,不那麼重視品質,也少了很多風味享受的樂趣。直到出發前往台東環島前,又因緣際會買到一台電動磨豆機,使用的是陶瓷研磨系統,雖然速度慢,且沒有上面那種金屬刀研磨的一些特性,但對於短時間內來說還是很值得投資。重點是價格適中,清洗太方便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台東環島之旅路上還去買了新鮮咖啡豆的主因,環島回家後,每天可以回到新鮮研磨、沖煮、享用這個最佳流程,幸福感確實暴漲呀!
沖煮方式
在說了一大段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研磨流程心得後,接著就是沖煮方式。
最初期自己也是 Syphon 的愛用者,如同前述所言,很有「禪意」,但說實在的也很花時間,如果有時候想偷懶就很可能跳過一次。於是現在大多時間還是用手沖的方式。器材也很簡單,一個夠水準的濾杯,合適的濾紙,自己稱手的手沖壺,就夠了!
自己用的是 Kinto 的濾杯,詳細關於手沖濾杯的討論實在網路信息過度豐富與爆炸,如果有興趣,一撈一大把,我也不贅述了。
於是每天就透過上述的器材,完成屬於自己的一杯每日一期一會的咖啡了!
那,咖啡豆呢?
這是最複雜也最個人化的一點。
個人不愛過度追求極致,有時候太鑽牛角尖,反而失去了享受咖啡這件單純事件的純粹樂趣。所以在咖啡豆的選擇上,我一直都是「隨緣」的。
例如在路邊喝到咖啡館還不錯的自烘焙咖啡後,可能就少量買個半磅一磅的,回家自己可以沖煮個十來二十杯的,不執著於一直被某種品牌綁住。我也會去買橘色女王頭的連鎖咖啡旗下的咖啡豆,他們經常有很高性價比的豆子,搭配可靠的 QA/QC 品質控管,至少踩到雷的機會較低。
如果對一下子複雜的豆單恐懼,可以嚐試性的每次喝一兩種大類,例如喝看看什麼是日曬,麼是水洗。分辨看看什麼是南美洲的豆子,什麼是非洲的豆子。有時候多嚐嚐看不一樣的風味,會有很多意外驚喜的!
結論?
享受一杯咖啡,是不會有結論的。因為這條路就是一直走下去,一時半會也很難中止了呢~這些設備、器材、豆子,都是能決定一杯送到你面前的黑色飲品的風味關鍵,而唯有自己嘗試下去動手,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樂趣產生,更為自己沖煮的一杯咖啡加分滿溢。
今天,你喝什麼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