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受挫:失去的臺灣市場】
在卡特政府的推行下,FX計畫被設定為F-16等先進戰機無法出口的替代品,意即該計畫的勝出者,能在政府政策保護下,免於與本國的其他先進戰機共同競爭。
而這,也與諾斯洛普為F-5G所設定的環境契合,誇張點,甚至可以說是為諾斯洛普公司F-5族系量身打造的計畫。早在整個F-5G計畫伊始,諾斯洛普便針對F-5族系客戶,以及低成本戰機市場進行過系統化分析。毫無疑問的,低成本戰機市場的客戶多半無力負擔「法拉利等級」的高成本維修,但對於「福特等級」的維修成本則能輕鬆負擔。也因此,如何在維持戰機性能較舊有F-5有大幅提升的同時,保有F-5系列原有的高可靠性與可維護性(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R&M)優勢,便成為諾斯洛普最為首要的課題。
(F-5系列的簡便後勤也延續到F-5G的開發上,被諾廠視為F-5G開發最為首要的重點——然而,以簡便後勤為主打終究不是萬靈丹。PHOTO BY JETPHOTOS.NET)
除卻本身結構件維護上的便利性外,次系統的可靠度與可維護性也是一大重點,故諾斯洛普在挑選次系統承包商時極為重視。此外,為達到F-16A/B相仿的性能又兼顧更優異的可維護性,F-5G的航電也煞費苦心,諾斯洛普期望航電系統廠商在航電設計上,能乘1970年代民用電子元件飛速進化之東風,試圖在達到更高性能的同時,兼顧可維護性,已擺脫其他四代戰機航電雖先進卻可靠度低下等狀況。
1980年4月,隨著FX計劃的推行與F-5G步上正軌,諾斯洛普決議成立產品發展中心(Production Development Center, PDC),用於投入整個F-5G計畫的開發。PDC的成立乃得益於F-5系列穩定的發展,使諾斯洛普資金充足,可投資自身的飛機生產設施,而無須仰賴過往的國有民營模式(Government Owned, Contractor Operated. GOCO)。
PDC的主要作用,在於依據生產機具的設置驗證飛機設計,即透過對生產機具的設計、配置與使用上的調整,以驗證飛機設計,完善生產流程。此外,PDC成立後,也將諾斯洛普的各個部門進行扁平化的矩陣分組。原先各自獨立的設計師、工程師與製造主管等各單位,由產品發展中心統一管理,使得各部門間原先較為割裂的交流狀況有所改善。
(F-5G正式開發時的目標極為明確:以F-16一半的成本,達到F-16八成的性能。但相對的,這也限制住了F-5G族系的上限。PHOTO BY USAF)
1980年4月除PDC成立外,諾斯洛普亦發布內部對於F-5G設計準則的初步要求,並在5月展開細部設計。諾斯洛普寄望PDC以F-16一半的成本,開發具F-16約80%性能的新型飛機,以因應FX計畫要求,同時也強調高可靠性與可維護性特點。而F-5G的航電也因應此一目標,致力於透過新興科技的應用,在最小化體積、優化可靠度與可維護性下,達到與F-16A/B等一線四代戰機相同的標準。
理所當然的,F-5G不可能是唯一的FX戰機選項,因應貌似將F-16A排除在外的低成本戰機外銷市場,通用動力也不甘示弱做出回應——儘管相較於F-5G的積極策略而言,通用動力的策略顯得保守許多。
在F-16A基礎上,通用動力將其發動機自F100-PW-200渦扇發動機(後燃推力23830 lb)改換為J79-GE-17X(又稱J79-GE-119)。J79-GE-17X透過新增的Combat Plus功能,能透過瞬間增加燃油量與收斂噴嘴,使發動機推力較過往型號在高空獲得進一步提升,達到F100約87.5%的20840磅。但F-16/79本身除較F-16A推力減少近3000磅外,整體空重亦較F-16A/B(16285磅)多出757磅,使其整體機動性能呈現顯著的下降。有別於F-5G是F-5E/F的「升級」,做為F-16A降級版的F-16/79更令客戶難以提起興趣,令F-16/79在FX計畫中處於明顯的弱勢,在此等劣勢下,通用動力甚至曾對政府推行的FX計畫頗有怨言,認為政府在FX計畫上明顯偏袒諾斯洛普。當然,以成敗論,通用動力此時的怨言顯得有些好笑,畢竟日後在空軍支持下,將F-20(F-5G)按在地上磨擦的,可是通用動力的F-16A/B。
(透過J79 combat plus的黑科技,F-16/79在高空時具有優異的性能,但考量到其較高的冗重,即便是高空下的F-16/79也未必與F-5G有一戰之力。PHOTO BY LOCKHEED MARTIN)
在1980年11月,F-5G首架原型機亦開始生產。而當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羅納德.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擊敗尋求連任的吉米.卡特,當選總統。
表面上,雷根總統的當選並未對FX計畫造成負面影響,更是在1981年7月簽訂第五號國家安全決策命令(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No.5),要求加大FX計畫推行力度,並鼓勵該計畫朝向以降低前線戰機成本與複雜性為首要目標。但與此同時,過去卡特政府所訂下的嚴格外銷條件,也在雷根政府手中獲得鬆綁,嚴苛的外銷條件被改為「得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協助制訂此一政策的美國國務次卿詹姆斯.L.巴克利(James L. Buckely)表示,「藉由協助盟邦增強自衛能力,遏止侵略,將對我國國防安全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此一新政策被貫徹的伊始,便是1981年12月雷根政府為因應蘇聯入侵阿富汗,而對巴基斯坦打開的F-16A/B採購大門。F-16A/B採購條件的再一次放寬,使得FX計畫的存在開始變得雞肋。
(1981年的和平門一號計畫昭示著雷根政府軍購政策的放寬,令為FX計畫而生的F-5G面臨更大的挑戰。)
雷根政府的一連串操作,對於諾斯洛普無疑是雪上加霜,令FX計畫蒙上一層陰影。1981年的諾斯洛普公司已顯露出些許頹勢,縱使F-5G發展順利,F-5系列戰機的訂單也持續增長,但該公司的營收卻出現了顯著的降低。相較於1977年,該公司F-5系列在全球高達4.32億美元的銷售額,1981年時大幅衰退至2.33億,其中與後續F-5的生產,不乏授權生產等優惠協議,從而影響諾斯洛普營收有直接關聯。
不過前景雖然蒙上陰影,諾斯洛普的F-5G計畫還是有明顯的盼頭——自1978年以來,國軍高達300架以上的訂單便為諾斯洛普亟欲爭取的目標,而早在1980年8月,諾斯洛普便展現其積極性,回應了國軍所發出的RFI(Requirement for information),展開積極的推銷行動。無獨有偶,通用動力也急於以F-16/79爭取國軍戰機訂單。毫無疑問的,對於FX計畫而言,國軍急迫的戰機換代需求便是一場前哨戰,勝者將能先一步投入量產,奠定用戶與產線基礎,更能使原先持觀望態度的其他國家打消對於FX戰機風險的疑慮。
但對於想與自身競爭的F-16/79,諾斯洛普明顯是瞧不上眼的。不同於通用動力,諾斯洛普早在1973年開始的F-5E/F授權生產便與國府奠定深厚的合作基礎,F-5G在設計時也基於可維護性等諸多元素,一定比例上可沿用原有的F-5生產機具。性能方面,除了最大載彈量與對地打擊能力可能不如F-16/79外,F-5G換裝F404帶來的高推重比,使該機的機動性及空優性能毫無疑問優於F-16/79。價格與後續維護成本方面,主打低成本與高可靠度的F-5G更是毫無懸念的輾壓F-16/79,以飛離成本而言,1980年時F-5G預估僅需500萬美元,而F-16/79則達到600萬美元以上。在各種客觀條件下,諾斯洛普對於此次競爭可以說是志在必得。
然而,諾斯洛普在國軍戰機的競標案上,先是驚訝的發現,這筆三百架以上的訂單並不如自己所想唾手可得。在蔣經國總統指示下,基於迫切的空防需求,國軍同時向諾斯洛普與通用動力各提出150架的訂單(註4),形成兩方皆不得罪,又能快速汰換現有老舊戰機的局面。有別於敏銳察覺空軍自製戰機需求的對手,諾斯洛普在相關領域遲緩的嗅覺,令其喪失弭補F-5G在台施力的機會。PHOTO BY AIDC
只是,再度令諾斯洛普、通用動力以及國府感到意外的是,選前信誓旦旦保證不會放棄臺灣的雷根政府,再一次的關上了國府採購FX戰機的大門。1982年1月12日,雷根政府否決國府採購出口型戰機的需求,改為增加授權生產的F-5E/F數量。此舉雖引起國府的不滿,但形勢比人強,也只能無奈吞下此一苦果,同時更為努力的推動自製戰機的誕生。
有別於敏銳察覺空軍自製戰機需求的對手,諾斯洛普在相關領域遲緩的嗅覺,令其喪失弭補F-5G在台施力的機會。PHOTO BY ROCAF
而1月12日的否決並未讓諾斯洛普徹底死心,仍無視了國府發出協助自製戰機的請求,持續不懈的推銷著F-5G,同步展開遊說,希望能放寬此一限制。但通用動力則不同,一方面認清F-16/79有限的競爭力,一方面認清雷根政府政策的運作下,直接出口戰機恐不再現實,故而私下多次向國府表達協助自製戰機開發的意願,最終搶先諾斯洛普奪下協助開發戰機的肥肉,此為後話。
若以整個F-20發展歷程綜觀之,儘管並非唯一的原因,但1982年1月12日的這次否決案無疑仍是致命的。若是諾斯洛普能在1981年間先奪下國軍訂單,奠定量產基礎,則在後續改名為F-20,與F-16的正面競爭當中,將能免去許多如「孤兒機」等採用風險方面的質疑,有望透過實際量產而下降的成本,與國軍實際飛行操作的相關經驗,也能免去對諾斯洛普成本方面宣傳用詞的疑竇。
在1982年的當下,對於諾斯洛普來說,縱然FX計畫前景越發撲朔迷離,但F-5G仍有一搏之力,尚未到山窮水盡之時。
註4:出自〈台海翔鷹:IDF的研發故事〉一書中P.81,惟除此處外並未查知明確下訂之訂單數額,且文內略有矛盾之處。另,此一數量亦與< THE SALE OF FX AIRCRAFT TO TAIWAN >報告中對國軍需求預估有所出入(90架F-100A/F、63架F-104、73架F-5A/B),故特此註記。此外,考量F-16/79長於載彈量而拙於空防,故推估F-16/79之採購除避免得罪通廠外,尚有作為戰轟機使用之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Tom Martin, Rachel Schmidt,” A CASE STUDY OF THE F-20 TIGERSHARK”, The RAND Corporation, June , 1987.
[2] ANTHONY F. JURKUS,”REQUIEM FOR A LIGHTWEIGHT: THE NORTHROP F-20 STRATEGIC INITI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 ,59-68 ,1990.
[3] William J. Frey, “The F-20: SAGA OF AN FX”, Air University Review, Vol 37, issue 4, 43-51, 1986.
[4] A. Titiriga, B. Hunt, "F-20 Evolution", AIAA /AHS/ASEE Aircraft Systems Design and Technology Meeting, Oct. 20-22, 1986, Dayton.
[5] Flak,” F-20虎鯊式—美國最後的輕戰機”,全球防衛雜誌,Vol 289, 26-35,2010.
[6] Donald E. Fink, “Taiwan Offered F-5 With Sparrow”,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Aug. 21, 12-13, 1978.
[7] 張明德,” 大黃蜂家族的早夭兒--F-18L諾斯洛普的輕戰機外銷夢”,全球防衛雜誌,Vol 289, 44-52,2008
[9] Janice M. Hinton,” THE SALE OF FX AIRCRAFT TO TAIWAN”, The RAND Corporation, February 1982.
[10] 楊葆芝,<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台北:雲皓出版社,1997
[11] 王立楨,< 唐飛,從飛行員到上將之路>,四塊玉文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