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當下的力量》
覺知到當下這一刻,不僅能在心智之流中創作間隙,也能在過去至未來的連續體中創造間隙。唯有透過間隙,一切嶄新、創意的事物才得以進入這世界。間隙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清淨空間。
當下,此時此刻的我,此時此刻的想法,此時此刻的情緒,此時此刻的問題,此時此刻的~
此時此刻的我處於哪一種情緒中呢?此時問著自己,我這樣的情緒來自哪裡? 是什麼事情讓我有這樣的情緒呢? 我為什麼會被那些事情影響呢?
擔憂的我,生氣的我,平靜的我,開心的我,煩惱的我,無憂的我,不同原因促成了這些不同情緒下的我。 然而,這些情緒是真實存在,必要存在,又或者,其實它們可以不存在呢?
一旦,我認同與承接這些被外在因素,情緒被形成,而影響我的世界。事實上,情緒的創造者是我自己。而這樣的結果,這樣當下的我可能影響未來的我。
當下,是覺知,也是一種創造。
過去,是當下,是此時此刻的過去式。
未來,是當下,是此時此刻的未來式。
當下,並不是及時行樂。當下,是要覺察當下的這刻的我正在處於那種狀況,是一種自我觀照,是能有意識的存在。
過去,也曾經是此時此刻,未來也會有此時此刻的到來。
每一次的此時此刻,每一次的當下,我是否能保有自我覺察的能力。
音樂與當下的我共存
此時此刻的我想聽聽音樂,聽那種音樂,那首歌,誰的歌,才能與我此時此刻的心情相符合,產生共鳴呢?
此時此刻(now- and-here),音樂治療原則之一,與現今追求的(當下)有相同之處。 在音樂治療情境中的音樂是否能與個體產生共鳴,首要考量的即是《接受協助的個體本身》需要什麼音樂,而這音樂來自於他/她的音樂偏好。
就像我也有我的音樂偏好,需要音樂時,都會直接從歌單尋找。自己最喜歡古典音樂,但古典音樂隨著年代也有不同樂派,而我最喜歡巴洛克時期,最愛巴赫。我也喜歡現代樂派,但沒有特別偏好的音樂家。民族文化的音樂也很能吸引我,所以我的歌單也有印度樂器音樂。除了以樂派和曲風選擇音樂外,歌者的聲音也會影響我,像是Josh Groban。其中很喜歡Bridges專輯中的Granted。尤其是這一段歌詞:
Maybe it’s time you bet on yourself
Listen to your heart, just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nobody else
So go find out who you are, only you know who you are, who are you?
‘Cause all you have to lose is your best life yet, so go ahead
雖然我有自己音樂的偏好,有自己的音樂歌單,許多時候想聽音樂,就從歌單的第一首開始播放。但是,總有那麼一些時間中,在一些情境中,自己收藏歌單的任何一首歌無法符合當下的我想用音樂撫平心情。
但我還是想聽音樂,從音樂中獲得平靜,暫時把自己放在音樂空間裡把擾人思緒關在音樂空間外。此時此刻的我會放下收藏歌單,重新開始,直到找到我當下需要的那一首歌。
也因為這樣,我遇到不曾聽過,不是我的音樂偏好,甚至是討厭的音樂曲風。然而,在那當下,卻只有這首音樂曲風與歌詞能讓我釋然,突然有種《被懂得》的感覺,像是在1987年在香港出道,且在搖滾音樂圈佔有重要位置的黑豹樂團。又或是, 在尋找讓心中平靜的音樂時,我遇到以臺灣宮廟為主題的音樂團體。
想想,在生活中總是在尋找,尋找工作上解決問題的方案,尋找與人溝通的方法,尋找生活中自在感。然而,在我們的尋找過程中,會不會早已經為自己設限,住在自己畫下的框框內。
我想,許多時候,我們可以不需要糾結一定要怎麼樣。如果此時此刻真的找不到當下想要尋找的答案,放著,重新思考,有機會遇到不曾想過的答案。這個答案和選擇也許能為我們開展另一道門。
音樂的關掉與開啟,音樂歌單的刪除與選擇,有時像是人生課題。
關掉既有音樂後的再選擇,甚至刪除,像是人生,但這不能說是放棄和逃避。只是,此時此刻的心情是否能面對與處理好問題。如果不行,是否讓自己處理好當下的自己後,再出發。
當下的選擇並不是逃避,或選擇不面對。只是為了讓當下的狀況更能清楚被看到,所以可能需要暫時關掉,再重新啟動。當再重新開始時,或許事情與思緒有明朗的機會。
而你們又是如何選擇音樂呢?
在什麼情況下會讓自己與音樂獨處呢?
適時讓音樂照顧你/妳的心情,觀照與照顧好當下的自己,全心全意的愛護當下此時的這個自己。
寫於2021-02-05
原文: https://wp.me/pcm6qg-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