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三早晨,是進班透過繪本、活動,為孩子做生命教育的日子。結束後,生命教育志工們會一起為了下週的內容做準備,同時也會搭著主題來一場大人的生命教育討論與分享。這一天,我們讀到這個故事:「有點樣子」,我自己很喜歡的繪本。
「有點樣子」是一個關於愛畫畫的小女孩,從原本喜歡畫的她,因為家人一句話感到挫折,變得不能欣賞自己的畫,最後卻又因為妹妹的的行動,學會懂得欣賞自己的作品,並且開始在繪畫上有更多的創作,甚至延伸到寫作上也有了新的嚐試。是一本很可愛,插圖也讓人賞心悅目的繪本。
讀完繪本,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喜歡自己什麼時候的樣子?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嗎?
你是什麼樣子?
順著這樣的提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享,不知怎地,我卻想到另一個繪本:
我的32個臉孔,繪本裡說的是在不同時候,作者會有不同的臉孔,有時候很陽光、有時候很陰鬱、有時溫暖、有時又彆扭,但不論哪一張臉,其實都是因為害怕,害怕真正的自己若顯現出來,會不會被他人認為很奇怪,會不會真的被接納?被懂、被心疼。
一如毛不易的這一首《像我這樣的人》:
在成長及社會化的過程裡,會有很多規範,小至父母顯性或隱而未說的規則,大至所處社會文化不成文的習俗與約定,都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加添了原本不屬於自己樣子的面具,及至長大成人,有的人麻木於厚厚的面具,有的人卻開始想找回自己本來的樣子。
找回自己,並不一定是容易的歷程,那是一場又一場內在英雄的旅程,要能勇敢地拋下一些東西、面對另一些東西,這樣的過程,和我們看過許多小人物變英雄的歷程很相近:
但無論是經歷什麼樣的路,最終都回扣同一個提問:你是誰?現在的你,是什麼樣子?
你喜歡自己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