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達的救援行動》背景是波士尼亞戰爭中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這十多年來,即使是不關心國際新聞的台灣人,也能透過《三不管地帶》、《旅行之歌》、《三十而麗》、《牛奶配送員的魔幻人生》、《生命是個奇蹟》等歐洲電影,甚至好萊塢的《戰略殺手》、《歡迎光臨賽拉耶佛》(《烽火驚爆線》/Welcome to Sarajevo)、 《衝出封鎖線》等片,約略知道這場發生在上世紀末的種族戰爭。
片名原文中的「Quo Vadis, Aida?」典故來自基督教,Quo Vadis是拉丁文,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從羅馬皇帝尼祿暴政中的羅馬中逃出,半路上遇到耶穌,他問耶穌:「你要往何處去?」 耶穌告訴彼得他要去羅馬「
因為你背棄你的民眾,我將再回到羅馬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來彼得回到羅馬並殉道,「你要往何處去?」的拉丁文是「Quo Vadis?」。這段故事之後被波蘭歷史作家,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顯克維支(Henryk Sienkiewicz),寫成歷史小說《暴君焚城錄》,書名就叫Quo Vadis,也被好萊塢在1951年
拍成電影,由當時的明星羅伯特·泰勒、黛博拉·寇兒、彼德·烏斯蒂諾夫演出。
片名用了基督教的歷史典故,也在暗喻女主角阿依達面對了如同聖徒彼得一樣的兩難抉擇,是要保護家人,還是昧著良心用聯合國工作人員的特權,帶他們一起逃走?
阿依達畢竟不是上帝的聖徒,所以從一開始就只想要保護家人,但連這樣卑微的要求,在混亂不堪的戰爭中,在形勢比人強的惡劣環境下,都難以做到。當然,問題不在阿依達想利用特權蒙混過關,而是在聯合國的怠惰無能和集體失職,首先任由塞族部隊侵入被聯合國劃入安全區的斯雷布雷尼察,無法反制,當平民逃亡時,又無力保護,任由塞族部隊將他們帶走、屠殺。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大致上依照史實進行拍攝,塞族將軍Ratko Mladic,與荷蘭維和部隊指揮官Thom Karremans都確有其人。有些劇情納入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地方,如那場談判,
Youtube上面有當時的影像,網路上也有談判時的
逐字稿,可以看出談判是站著的,不是大家排排坐,當時的翻譯是塞軍負責的,可能沒有聯合國或平民翻譯者的角色,不過也可能談判有好幾場,狀況各異,而荷蘭指揮官說了彈鋼琴的比喻(影片的21:45~22:00),和談判結束雙方喝酒慶祝,也是真的發生過的。
電影也省略了一些地方,例如當時荷蘭的維和部隊已經有
士兵被塞族部隊綁架,交出平民多少是了換回這些人質。但這也顯露出國際組織在險惡的局勢下,脆弱到不堪一擊,只能任由獨裁者魚肉人民。
雖然電影觸動人心,但導演從頭到尾都用冷靜、旁觀的調性,處理這麼殘酷而血腥的故事,雖然主題是大屠殺,但是沒有多少煽情的手法去演繹,真正集體殺戮的畫面,要到最後才出現,而且是用很冷冽的手法呈現。過去這類電影不是用一大堆假血搞到倒胃,或者過度二分地強調屠殺者的邪惡,把責任都推給「壞人」,而忽略除了殺人者之外,好人的袖手旁觀更是為屠刀掃除障礙。
這兩年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任由病毒肆虐、民眾死傷枕籍之際,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功能也飽受質疑。在這種社會氣氛下看《阿依達的救援行動》,也難免有這樣的聯想。而台灣存在對岸的軍事威脅,近年來夾在中美爭霸的夾縫中,看這樣的電影,自然是更別有一番滋味了。
補充兩個後續歷史發展─
※電影裡屠殺事件的禍首塞族部隊將領─拉特科·穆拉迪奇(Ratko Mladic),2017年被荷蘭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
判處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