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討論了貓貓狗狗對於結紮的心聲,結紮其實可能跟解決問題行為沒有關係,也提到過早結紮對於貓狗們來說,可能有潛在的危險。所以,真的當我們要幫貓貓狗狗做結紮決定時,我們需要做什麼事情呢?畢竟我們說過,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行動。我們可以怎麼與毛寶貝一同調整,讓我們雙方都可以好過點呢?
我們先來看已經結紮,卻不小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行為,像是咬人、保護食物(資源)等。我們首先還是要先確保毛寶們是否滿足基本需求,詳情可見我們
之前的文章,從讓他們吃好睡飽,之後我們才能來調整我們跟毛寶之間的信任關係、讓他們的身心準備好做新的學習與認識,開始有其他轉變。要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可以尋求專業的溝通師、行為調整老師,來針對自家寶貝們做一對一的行為、與心理的建設。
不論結紮手術前後,我們都可以透過言語的力量去讓這個過程變得能夠被接受一些。這無關乎你相信不相信動物溝通,但已經有研究證實,聲音的頻率的確是可以達到安撫作用,動物們也是可以感知到我們的情緒。所以在手術前,我們都可以跟動物家人們說,結紮是怎麼一回事,這也能輔助我們更接受他們被結紮的情緒。這樣雙方都在平靜的情緒下度過手術,還有術後照護的階段。
在手術後,可以誠實的表達謝謝他們做出的付出與犧牲,畢竟這是在人類社會才有的規定,但卻是動物家人們去承擔這個手術後的好與壞。另外,我們也要在言談中,盡可能地不去嘲笑、或使用歧視性的字眼,包含「你是太監貓」、「你沒有蛋蛋」這些帶有比較訕笑的字詞,也許你以為動物們聽不懂或是不相信動物溝通,但情緒感受、賀爾蒙等都會影響狗貓們的情緒,就有可能讓我們跟動物之間的關係受到影響。試用同理心去看待結紮這件事。
身為家長,需要更全面的去替他們思考與下決定。這也是考驗我們做家長的能力。
想要利用結紮做行為調整,可以先搜集較多的背景資料,去考慮有可能產生的問題與結果。如果想要知道結紮後會不會影響行為,也可以跟醫生討論看看,是否可以先做一些藥物的調整,是否是因為性激素的影響導致問題行為。還是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其他原因,這樣就能了解,結紮後行為很可能不會改變。我們身為家長的角色,需要更全面的去替他們思考與下決定。這也是考驗我們做家長的能力。
另一件我們能做的事,就是盡可能理解狗狗貓貓的立場。法律明令規定,寵物貓狗必須絕育。身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都不一定接受這個規定。試想,若是台灣法律開始規定每個家庭只能生養一個小孩,那麼你心中會不會升起反彈?困惑?質疑?更何況由完全不相干的族群(人類)來規定自己不准繁殖下一代的貓狗呢?
其實在Sonja的溝通經驗中,願意接受結紮的寵物貓狗,大多的反應是:「反正我本來就用不到,那你就拿去吧。」這個乍看大方的回應,若接下去仔細探究,往往會發現另一層更細膩的心情:「反正我說不也沒用啊。」甚至先前在一場溝通中,當事貓直接表明:「你又不想我不開心,也不准我不高興,那我也只能這樣,不然能怎樣?」人類覺得疑惑,說:我沒有不想要不高興啊。但貓接下來的那句「你要我體諒你做這個決定也希望我不要怪你,不是嗎?」人也就沈默了。
比較少數,但確實也曾經有貓狗以「交換」的心態進接受結紮。他們大多都是浪浪,表明「我給你這個(你想要的),那你能保證之後好好照顧我嗎?」這樣的貓狗,多半是不願意再過天天在路上尋覓吃食的生活;或是早已習慣人類的豢養,願意轉向房子裡,和人類一起生活。雖然這樣的交換多少會讓人有些心疼的感覺,但若人們真的在日後能與狗狗貓貓相處愉快,那似乎...比較算是皆大歡喜吧?
若是能理解狗狗貓貓「只能被決定」的立場,也許你的心就會變得比較柔軟。比起說都不說、或者直接告知「要帶你去結紮」,我們可以用比較簡單的話語,幫助狗狗貓貓建立心理準備。畢竟醫療行為是人類知識的結晶,連人類都是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中逐漸習慣、接受看醫生這件事,以及了解各種醫療名詞。只跟貓狗說「結紮」,他們真的會很難理解。所以Sonja會建議大家,用簡單的話,跟狗狗貓貓說明他們會經驗到的過程,並且盡可能聚焦在表達「自己會用什麼具體方式陪伴及照顧」這件事上。那麼,即便狗狗貓貓並不完全了解結紮的意義,只要人們履行自己說過的話,毛寶貝就能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也會比較信任人類做的決定。
帶著尊重的心意,全程參與、全程陪伴,即便是結紮這樣讓人左右為難的事,都能變成我們和毛寶貝之間的情感催化劑。
很多時候,在面對一個連人都拿不定主意的情境下,人們會很喜歡求助動物溝通。希望通過一場溝通,問好貓狗的想法以後,問題就能解決。但其實,狗狗貓貓不見得懂人類世界的每一件事。忽然要他在幾分鐘內做決定,或者接受人類的決定,其實就是讓毛寶貝自己面對問題。但若人也願意理解毛寶貝的立場與心情,並且帶著尊重的心意,全程參與、全程陪伴,那麼我想,即便是結紮這樣讓人左右為難的事,都能變成我們和毛寶貝之間的情感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