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廖崇倫:無賴殘稿—崁頂村與洪醒夫剪影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四十年後,「無賴」中的崁頂村風光,有些不在了;有些依舊,卻同樣令人憂傷。(藏品/林碧雲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風雨帶走洪醒夫的生命,但帶不走他的創作】

「無賴」,或「崁頂村的無賴漢」,是洪醒夫未曾完成的小說。年方三十的他,三年後死於一起颱風天的車禍。四十年後,「無賴」中的崁頂村風光,有些不在了;有些依舊,卻同樣令人憂傷。

1979年春天,臺中神岡。一名年輕的國小教師,隨手撕下了牆上的日帖仔紙。那是農會所發送的雙月曆,圖案寓意不明,一名白衣女子的半身像。男人刁著原子筆,將在這光滑、土氣、但尚稱潔白的平面上,築起一座故鄉庄頭的故事。他是來自彰化二林的小說家洪醒夫,道地的農家子弟、草根氣息的讀冊人。

崁頂村的最後時光

「在二林鎮北邊,有一大片廣闊無邊的臺灣糖業公司的甘蔗園」(洪醒夫,〈無賴〉殘稿)
一名寫實傳統的實踐者,近乎神聖的前置作業,莫過於將筆下「實的樑柱」勾勒得不容破綻。從日本時代廣植甘蔗的二林,除了供應著帝國的製糖事業,也曾爆發壯烈的抵抗運動,二林蔗農事件。至今,甘蔗仍是此地重要的作物。一個如此適於作為起點的二林意象。
「從鎮中心菜市場東北角,那條約莫六公尺寬,兩旁整齊的種著木麻黃的柏油路一直向北,穿過那些甘蔗園大約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農民村落,這村群包括三個較具規模的村落和一些散置田間的獨立農舍,其中以崁頂村為最大」(洪醒夫,〈無賴〉殘稿)
日帖仔紙一角,洪醒夫構思著,如畫地圖般,清楚標示了「崁頂村」與周邊聚落、街市、海邊的相對空間,及小說情節進展之所在。祖師廟、天公崁、公墳等鄉村地景,游子的少年記憶,同樣必須與文字緊緊鑲合。不過,如此煞有介事的崁頂村卻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二林確有名為崁頂的庄頭,但位於南方的香田里,與臺糖地北端相隔十公里有餘。
日帖仔紙一角,洪醒夫構思著,如畫地圖般,清楚標示了「崁頂村」與周邊聚落、街市、海邊的相對空間。(藏品/林碧雲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鎮上的人口大量流向都市,很多人出去求學,或者謀生,回鄉時,便多多少少帶點都市氣味在身上,有些人甚至沾沾自喜的傳布給那些較少出門,甚或猶未出過遠門的鄉人,讓他們理解城市,想像城市,或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城市的形象。」(洪醒夫,〈無賴〉殘稿)
有關主角住家「謝公館」,對洪醒夫而言,同樣是信手拈來的見聞。他在紙上框出一段注記,「破敗之謝家亦即農業家庭之破敗…….…..重點在於瓜分家產」。那是70年代以降的彰化農村,子弟出走、鄉野的生活方式日漸凋零的景況。在此意義下,崁頂村似也可以是二林的任何庄頭,直至今日。有著木麻黃大道、廣袤的田野、務農維生的洪三謝四,仰望著遠方鬧熱滾滾的都城。臺糖甘蔗園仍在,聲勢卻已大不如前。萬合仔的大排沙農場遭到中科四期徵收後,淪為數百公頃的空蕩閒置地;相鄰的萬興農場,也已被精密機械園區覬覦多時。如同無賴所描述的一般,工商業的氣息,往偏鄉小鎮節節進逼;二林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流向都市。
洪醒夫知道,自己也曾是這樣的青年。
二林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流向都市。洪醒夫知道,自己也曾是這樣的青年。(藏品/文資作家身影系列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鄉土知識份子,洪醒夫斯基的最後時光

作為家中惟一的讀冊囝仔,1949年出生的洪醒夫,也如其他鄉下學童一般,邊趕牛、邊念書。從風頭水尾的二林,一路過關斬將,考上難如登天的臺中師專。成為老師的他,沒因此放棄一口草地的幹譙,宛如發洩了經歷城鄉差距、產業轉型的痛楚。到臺中任教後,他仍然寫二林人、做實人的自卑與勤懇,也寫農村晦暗的一面。鄉土文學論戰期間,洪醒夫默不作聲,只不斷以書寫的實作,耕耘這塊給他文學養分的風沙土地。就如幼時熟悉的水牛一般。
寫作大綱一旁,他抄下了宋澤萊(來自同為濁水溪流域的二崙,任教於福興國中)的電話、即將到彰師附工演講的日期。1980年前後的濁水溪流域,除了洪醒夫、宋澤萊,還有吳晟(彰化溪州人、任教於溪州國中)、林雙不(雲林東勢厝人,任教於員林高中)等作家崛起,幾乎可說是農村文學的一輪盛世。
『最遲1979年6月30日脫稿,此期尚應完成長篇小說「師表」、系列散文「田莊人」』(洪醒夫,〈無賴〉寫作大綱與其他)
青年洪醒夫,嚮往著舊俄文學關懷弱勢、尤其是貧苦農民的傳統,因此取過「洪醒夫斯基」的筆名。在日帖仔紙上構思無賴的這年,是他寫作風格漸趨成熟的時期,代表作「田莊人」出版在即。就在二林文學邁力追趕俄國文學,可以預見的大鳴大放將要到來之際,三十出頭的洪醒夫卻過早面對了生命的結束。
1982年7月29日夜間,安迪颱風來襲。一行人遭遇車禍,坐在副駕駛座的洪醒夫身亡,小說〈無賴〉再也無法完稿。(藏品/林碧雲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82年7月29日夜間,安迪颱風來襲。洪醒夫剛結束與黨外好友的熱炒聚會,從臺中搭計程車趕回神岡。狂風暴雨的途中,一行人遭遇車禍,坐在副駕駛座的他肝臟破裂身亡。再也無法完成當時已嚴重拖稿的無賴。
透過這份略顯潦草、留下許多錯愕與哀傷的寫作大綱,我們無從得知,謝公館的命運將會走向何方。就如同沒有人知道,70年代尾聲的濁水溪會把農村的未來帶去哪裡。

★作家小傳

洪醒夫(1949-1982),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曾任國小教師,創辦《這一代》月刊,參加「後浪詩社」,協助《臺灣文藝》編務。創作文類包含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及評論。
洪醒夫作品中的人物主要以社會底層的小孩、農夫農婦、知識分子的卑微小人物為主,多元的人物呈現豐富的社會圖景。以知識分子悲憫且細膩的筆觸,呈現出臺灣六、七○年代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社會時的農村浮世繪,記錄小人物在面臨時代潮流衝擊下的心靈圖像。

★觀測員簡介

廖崇倫 來自彰化縣溪州鄉。臺中一中畢業,現就讀中興環工系。對於濁水溪畔的鄉野與人,總有些殊異的情感。興趣是檳榔、臺語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龍瑛宗一字一字刻畫,打造的玩具,卻讓後人從字裡行間聽到他的哀嘆,也撞見他的貪婪。蠹魚不為人知地吃著書頁,龍瑛宗拚命吸吮文學養分,縱然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也毫不遲疑前進。「人,只有在放棄戰鬥的時候才算輸,只要堅持戰鬥,就還沒輸。這句話如果為真,這無疑是一本進擊的殖民地文青筆記。
    龍瑛宗在二十六歲時,便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進攻中央文壇,在這之前他沒有寫作經歷,未參與文學團體,也沒有老師教他怎麼寫小說。他自學而成,是源自於他對文學的喜愛。龍瑛宗在文化氛圍濃厚的日治時代廣泛閱讀,在這份寫於戰後的筆記中,依然保留了一個讀書家對於閱讀的勤奮態度。
    1915年夏天,南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臺南的山上,聚集了一群不滿日本政府統治的志同道合者。為了他們所期望的行動,他們商量已久,其中一名重要夥伴卻突然被抓,因此走漏了消息。
    國立臺灣文學館收藏的幾篇報導,便是李維菁在專業職場上的見證。或許是對新聞的滿腔熱血,促使她從農經系挑戰新聞所,又因為對當代藝術的執著,進入藝文記者的領域。 二十多歲的少女是如何在變化多端的新聞領域站穩步伐,又為什麼果斷離開耕耘多年的職場呢?
    1970年代末,鄧志浩與大哥鄧志鴻將初心珍重地放入「東海花園留言簿」的一頁,決定組隊,動身前往演藝的世界,用音樂走入人群,走入社會。世人記得他們的成功,沒有人知道歌聲背後還有他們與老作家楊逵的交往。唯有青年與老作家私密的書信往來,紀錄這段情誼的後續發展,也寫下了青年們動身的軌跡與老人前行的姿態。
    在臺灣1970年代,「東海花園留言簿」是無數青年、壯年遊子留下理想與熱情的紀錄,也是他們與楊逵對話後的宣言。鄧志浩、鄧志鴻兄弟即擠身在青年隊伍裡,從楊逵低垂的眉目與緩慢的訴說中,聆聽臺灣的故事,細細理解藝術如何反饋社會。
    龍瑛宗一字一字刻畫,打造的玩具,卻讓後人從字裡行間聽到他的哀嘆,也撞見他的貪婪。蠹魚不為人知地吃著書頁,龍瑛宗拚命吸吮文學養分,縱然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也毫不遲疑前進。「人,只有在放棄戰鬥的時候才算輸,只要堅持戰鬥,就還沒輸。這句話如果為真,這無疑是一本進擊的殖民地文青筆記。
    龍瑛宗在二十六歲時,便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進攻中央文壇,在這之前他沒有寫作經歷,未參與文學團體,也沒有老師教他怎麼寫小說。他自學而成,是源自於他對文學的喜愛。龍瑛宗在文化氛圍濃厚的日治時代廣泛閱讀,在這份寫於戰後的筆記中,依然保留了一個讀書家對於閱讀的勤奮態度。
    1915年夏天,南臺灣發生了一件大事。臺南的山上,聚集了一群不滿日本政府統治的志同道合者。為了他們所期望的行動,他們商量已久,其中一名重要夥伴卻突然被抓,因此走漏了消息。
    國立臺灣文學館收藏的幾篇報導,便是李維菁在專業職場上的見證。或許是對新聞的滿腔熱血,促使她從農經系挑戰新聞所,又因為對當代藝術的執著,進入藝文記者的領域。 二十多歲的少女是如何在變化多端的新聞領域站穩步伐,又為什麼果斷離開耕耘多年的職場呢?
    1970年代末,鄧志浩與大哥鄧志鴻將初心珍重地放入「東海花園留言簿」的一頁,決定組隊,動身前往演藝的世界,用音樂走入人群,走入社會。世人記得他們的成功,沒有人知道歌聲背後還有他們與老作家楊逵的交往。唯有青年與老作家私密的書信往來,紀錄這段情誼的後續發展,也寫下了青年們動身的軌跡與老人前行的姿態。
    在臺灣1970年代,「東海花園留言簿」是無數青年、壯年遊子留下理想與熱情的紀錄,也是他們與楊逵對話後的宣言。鄧志浩、鄧志鴻兄弟即擠身在青年隊伍裡,從楊逵低垂的眉目與緩慢的訴說中,聆聽臺灣的故事,細細理解藝術如何反饋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