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思維可以被改變,邁向更理性的模式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分析心理學之父 榮格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在心理上來看也會受到原生家庭、教育、文化背景、過往經驗所影響,但我依然認為在一定的範圍內,思維模式是可以透過幾個實際的技巧去訓練與調整的。
我們的思維出了什麼問題?
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哲學家 叔本華
通常在我們的思維模式上,難免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擾,或者說有時候人會傾向選擇不理性的思維,這有很多因素,以下我們來看幾個導致思維模式不夠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就是接下來在談批判性思維的重點。
我們容易被他人的思想給影響
人是具有群體性,且需要與他人交流的動物,天生就有著會追求群體或他人認同感的本能,也稱為原始欲望,在這樣的慾望底下,我們的思維自然容易被群體或者他人干擾,這樣的原始慾望往往比發展獨立思維對於一個個體的重要性來得更大,我所說的影響不只是順應迎合,而是盲目順應與盲目反對。
為什麼會盲目順應與盲目反對呢?這兩者分別都能夠帶給人們心理上的利益性,因為讓思維模式更順應周遭時(例如:文化背景與環境),人們會發現可以獲得認同感,而有些人為了反對而反對時,可獲得個體的優越感,這兩者都是含括在人們的原始慾望當中,人會去追求的感受,這部分在心理學上是有跡可循的,關於這部分可以參考我之前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
我們的思考模式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與形塑,而因為思維模式還未完整的確立,再加上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傳遞訊息,包括理性的訊息與非理性的訊息,因此我們容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影響,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我在撰寫這篇文章,同時也將這篇文章當中涵括的思想傳遞給閱聽者,這就是一種影響的形式。
我們的思考會因為立場與視角而被限縮
關於這點,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談。
今天所有人的面前有一座建築物,這個建築物的四面八方都有著不一樣的設計與配置,我們各自站在一個角度去看這棟建築物,我們可能可以根據自己看到的推斷這棟建築物是怎麼樣,更甚一點,我們站的角度可能不只是一個點,是一個可以移動的範圍,但超出這個範圍的部分,是看不見的。
我自己在研究許多事件的時候,也發現了類似這樣的情況,如果是當事者,那就如同站在建築物的內部,可是走不出大門,如果是旁觀者,那很可能就是在遠方的某一個範圍之內去看這棟建築物,無論是任何一方都一樣。
因此我們在思維上的盲區有部分是因為「當事者會被立場限縮,旁觀者會被視角限縮」,造成我們很難理性且客觀的去看待事情並且知曉全貌。
我們的思考會受到情緒、過往經驗與環境背景所影響
在心理學上,我們的思考,也就是認知,歸在意識層面來看的話稱為顯意識,顯意識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結構,它會與我們較難摸清的一層,即是保存著抽象的情感、記憶、慾望等等的潛意識結構有著相互的影響,而整個個體會有獨特的意識與人格結構,這些都是由情緒、過往經驗與環境背景交互影響之下產生的,當除卻這些影響時,個體也並非完整個體了。
純粹的客觀並不存在
為什麼我說純粹的客觀並不存在?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來聊到一個問題,即是客觀的定義是什麼?我認為普遍的定義是「屏除自己的立場與視角,單論事實」,這樣的客觀基本上只能停留在很表層的地方,也就是不論任何立場與視角,看起來都一樣的事物,例如「那裡有棵綠色的樹」一類的表面資訊,一旦牽扯到思維與觀點,例如對當今防疫政策的看法,客觀勢必不存在。
既然客觀不存在,而我們又都會受到上述的事物所影響,那建立批判性思維的目標便不是追求所謂的客觀,或者是撇除影響,因為那是不可能成立的,而是「理性」,正如一開始的引言當中提到的,沒有正確與否,也沒有客觀與不客觀,我們在思維上能夠調整與突破的,即是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權衡。
別把所有的想法都當成「理所當然」
我們在接收到資訊時常會產生第一時間的想法或者直覺,並且可能參雜著許多的訊息,在這些訊息還沒有經由思維釐清處理時,想法通常就會產生,而這些想法往往都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是不理性的根源之一。
因此,我認為要在每個想法產生時先發出疑問,該想法是為什麼產生,是否是因為上述某些因素而影響?如果是,那這個想法本身是合理的嗎?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自我論證,亦即是質疑自身的想法,並且針對想法的邏輯性與來源做釐清。
習慣以邏輯性來論證,不只是揣測
接續我前面提到的自我論證,在這一點當中我要來深入剖析「論證」這件事,我們又該如何展開論證呢?
其實論證的過程,更像是把一個想法、資訊的結構展開,一個完整的想法像是一個四面體,論證即是把這個四面體當中點、線、面的結構展開,從展開的過程中,去看是否有邏輯上的謬誤,從而修正整個思路的邏輯。
論證有幾個重要的步驟,以下我們舉一個例子,「你是否認同應該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由這個問題帶出幾個主要的重點步驟來看。
找出核心論點與其定義
在這個命題當中,核心論點即是「批判性思維」是否有培養的必要與價值,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先對於核心論點有明確的定義,在這個命題當中,就是要去定義「批判性思維是什麼」,先對於核心論點有了明確的認知,
切分核心論點中的各個面向
在這樣的核心論點當中我們可以分割為許多面向去探討,這個步驟的關鍵就是抓住會影響命題的主要面向,從上述的題目來看,可以是「批判性思維的應用」、「培養批判性思維需要花費什麼」,這些面向都會影響對於命題的思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由核心論點出發,找出可能影響的面向去進行思考。
邏輯化與統合
將各面向攤開之後,我們要把每一個面向逐一邏輯化,也就是抽絲剝繭,整理出每個面向中涵括的資訊與邏輯,例如找出批判性思維可應用的領域、培養批判性思維要花費時間、精力,甚至可能在職場上容易被反對、不被接受等等,在這個部分要確認這些觀點都是理性且具有合理邏輯的。
邏輯化的下一步,就是統合,統合各個剛剛拆分出來的面向與整個思路的邏輯,綜合各項因素判斷「到底應不應該要培養批判性思維」這個命題。
結語
其實上述談的都只是偏向思維步驟與技巧的部分,真正要學會批判性思維要透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或者是接受到的資訊去實際練習,時時檢視自己的思維當中是否具有非理性、非邏輯的問題而去修正,也察覺自己在思維上是一直具有不足的,必須要透過長久的累積與培養,才能建構一套理性且具備完整邏輯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不只是在於表面上單個論點,或者針對事物的批判,有時候甚至連自己的觀點也會透過論證去進行自我批判,最重要的還是回到開頭所說,我們的思維不可能客觀,但我們可以盡量去加強它的理性與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