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謎題#1│《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避免教出脆弱的孩子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諮商室裡,我遇到很多害怕失敗的孩子。

他們都會說,如果有任何失敗的機會或風險,我就不願意去做,萬一失敗怎麼辦?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呢!多丟臉,也浪費時間!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

他們不敢嘗試任何挑戰,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然而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行動方法。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或是失敗的可能,他們就會膽怯、停滯不前。

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非常在乎同儕的眼光。可惜,無論我如何引導與勸說,都難以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信念。

前陣子,女兒在玩積木時,我發現她試圖要將積木組起,但是手腳還不夠協調的她,根本無法組起來,她感到挫折,並生氣地丟積木,尖叫了一聲。

此刻,我知道這是非常關鍵的時間。

當她遇到挫折的時候,學習到因應的方法,將來會成為未來她在面對困境時,所做出的選擇與決定。而我思索起,要如何教出不害怕失敗的脆弱孩子呢?

raw-image

《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作者,利奧納德‧薩克斯是家庭醫師,也是心理學家,並為美國單性公立教育協會的創辦人與執行長。他認為當年輕人不在乎父母怎麼想他,反而更在乎同儕的看法時,就越容易養出脆弱的孩子。

因為,同儕是脆弱的關係,也是有條件的友誼。而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時,才能讓孩子,找到勇氣去探索與嘗試失敗。否則,孩子太早投入於同儕關係,尤其是現代多以網路社群為主,他們會養成在乎同儕評價與眼光,使他們更加恐懼失敗丟臉,而不敢努力與付出。

因此,作者認為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父母不能讓孩子過度依附同儕,須取代孩子的同儕,重新獲得孩子生活的中心地位,雖然同儕對孩子很好,但孩子的第一位盟友,應該是父母。他建議父母必須堅持安排家庭活動時間,藉由與孩子的相處時光,用身教影響孩子,培養不害怕失敗的堅定意志。

回想,在我的成長經驗裡確實如此。對我而言失敗並不可怕,這信念源自於父親,他考了十年的國家考試,最後終於獲得全國第五名的佳績。這就是我的父親,他用身教告訴我,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願意再次嘗試


行動計畫:為孩子定期規畫出遊活動吧!

雖然,現在我的孩子還小,還未進入學校,大部分的注意力,還是在父母身上。但我也想藉由這次的閱讀心得,思考我現在可以做的事情。

一、持續書寫。我在咖啡廳裡書寫此篇文章,旁邊坐的是一對父女,父親閱讀,女兒念書,這是非常好的身教,想要孩子念書,父母就得先念書。我打算透過書寫,接納自己的脆弱與限制,成為願意嘗試改變與挑戰的人,向父親一樣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二、每天固定陪伴孩子玩遊戲三十分鐘。即使工作在忙,也要騰出時間,陪孩子遊戲。遊戲是面對失敗的學習教材之一,讓孩子在玩樂中探索,在趣味中認識挫折,說不定還會發現,失敗原來這麼可愛。現在可以玩積木,等孩子大一點可以買一些適合的桌遊,親子共玩。

三、每周固定陪伴孩子運動。運動不只可訓練身體肌耐力,也能培養心理的挫折忍受力,這也是面對失敗的學習教材之一。現在可以玩你追我跑、拋接球等遊戲,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玩籃球、排球、騎腳踏車、爬山健行。


書籍資訊
書名:《教養,你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利奧納德‧薩克斯
出版社:遠流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按下追蹤或分享。
也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以及幫助你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8會員
324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2024/08/28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同的育兒理念是常見的挑戰。夫妻間的理念可能因傳統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這樣的分歧需要透過理解與驗證來解決。本文引用《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內容,分享達成共識的三個心法。
Thumbnail
2024/08/28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同的育兒理念是常見的挑戰。夫妻間的理念可能因傳統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這樣的分歧需要透過理解與驗證來解決。本文引用《我不是媽媽,是家庭CEO》內容,分享達成共識的三個心法。
Thumbnail
2024/05/13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5/13
介紹《放心,放手的自然教養》書中分享,在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試著執行的三個原則與四個步驟。
Thumbnail
2024/03/07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2024/03/07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用一句話,連結你與孩子的內心,發生問題重點不在解決,而是你與孩子之間愛的連結。
Thumbnail
用一句話,連結你與孩子的內心,發生問題重點不在解決,而是你與孩子之間愛的連結。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當我們陪孩子進行 學習計畫 遇到挫折時 除了對孩子責罵 或失望的表情外 身為父母的我們 還可以怎麼正向鼓勵呢 ? 屏東資優協會 總幹事 俊寬老師將和我們分享[ 阿德勒教養 ]中的正向鼓勵法 避免孩子進入 自卑 引導孩子進入 自信 很重要的重點執行方案喔
Thumbnail
當我們陪孩子進行 學習計畫 遇到挫折時 除了對孩子責罵 或失望的表情外 身為父母的我們 還可以怎麼正向鼓勵呢 ? 屏東資優協會 總幹事 俊寬老師將和我們分享[ 阿德勒教養 ]中的正向鼓勵法 避免孩子進入 自卑 引導孩子進入 自信 很重要的重點執行方案喔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小孩遇到挫折,尤其是剛開始學習時,會把失敗當成很痛苦的經驗,父母若不在旁邊,將會有巨大的負面情緒累積,讓回饋變成負向。筆者看過的失敗案例中,多數都是父母不願意陪,但卻堅持小孩去讀書的結果。
Thumbnail
小孩遇到挫折,尤其是剛開始學習時,會把失敗當成很痛苦的經驗,父母若不在旁邊,將會有巨大的負面情緒累積,讓回饋變成負向。筆者看過的失敗案例中,多數都是父母不願意陪,但卻堅持小孩去讀書的結果。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Thumbnail
目前,女兒一歲又九個月。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因此我並不擔心自己給小孩的愛不夠多,但在隱約之間,總忍不住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容易過渡溺愛孩子了? 隨著女兒年紀漸大,有了自我意識,每次不如她意時,她總會用哭鬧的方式,試圖取得些什麼。於是,讓我開始思考,我要用甚麼樣態度,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