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天的時間,從
雅虎新聞轉發爆料公社2的貼文,傳遍所有的媒體,可見這類貼文多麼具有新聞性!這類貼文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多數是家長不會念台語音!而學校的本土語言課本內,沒有拼音,就算有,也不會念!這是因為本土語言課不列入考試,所以只教念,不教會!不過,還好有語音檔的QR code 可以掃瞄連結,至少語音的傳承不會斷絕!那麼,就要來檢討,為什麼家長會有所抱怨,其源頭就是台語文寫了一些「看不懂」的字!這些所謂的台語字,有一大部分是形聲造字或借音字,這造成了文義的錯亂!也就跟著語音的不知所云了!
方言音字的紀錄,有存音,保義兩派,在過去舊時代,以保義為主,而如今則是存音為主!存音的缺點則是文義混淆!
在解析這個問題前,先要了解兩個觀念,一是先語後文,先有口語,後有文字,二是語音分化分歧,但書面字則一統!這是從秦始皇開始就是如此,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也因為這樣,位於不同地域的人,才得以相互溝通!
因此,保留語音很重要,但無需上綱上線!語音的重要性,在於方言保留了中古時代的完整語音系統,平上去入,尤其是入聲字!而中華文化最瑰麗的寶藏在於詩詞,古詩詞的吟誦,非有完整的平上去入無以為功!這個語系就保留在方音中,尤其是南方的方音!粵語有香港,而閩南,客語,遺留在南洋,台灣。這是很難得的遺產!
存音,保義,哪條路走得更遠? 似乎目前還沒有答案!
重寫表意台語文字
六腳龜,六支腳。
若樹枝,瘦巴巴。
六腳龜,食葉子。
食到飽飽飽。
蟄蟄歇睏無人吵。
- 疊字,尤其是ABB句型,在口語要念聯綿詞音,也就是雙聲或疊韻聯綿。巴巴,pa-pa,變成pi-pa。這個音應該從【ta】走音而來,也就是中文的【乾】字,「乾瘦」,倒詞成為「瘦乾」,再變成ABB句型。
- 台語的「靜」tiam7,個人傾向藏伏的【沉】或【蟄】字。教典採用「恬」也有人用「惦」!前者是「安適狀」,後者是「惦記」,義卻是不符!
- 詞綴尾音【a2】,在中文不是【子】就是【兒】,譬如,桌子,魚兒。
- 【哪】na2 音的字,不是【若】就是【如】。
- 【瘦】,可能是【癉】的訓讀。
- 【腳】,是kha的訓讀。
- 【到】,kau3->促音變成kah,教典用「甲」音假!
訓讀字的必然
這文內,「腳,瘦」,兩字為訓讀字,也就是採用「語,文」,分離的做法,音是口語,字是書面字。之所以採用訓讀字,還是基於那個基本的語言功能,「溝通」!
為何是「龜」呢?
很有意思的,這個俗稱,在字典內找不到!字典內只有「竹節蟲tik-tsat-thang5」《1973 Embree台英辭典》,跟「竹馬」《台華線頂字典》!在學術命名上用葉「
虫+脩」,康熙字典只有寫蟲名!《玉篇》音肅。蟲名。又音修。其實就是取其「修,脩」等字義,長也!指其身體修長!
「龜」,口語意涵,可能意指其動作緩慢!又或許是指其靜止不動的「
ku」,中文是「踞」字!
附注音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