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引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懂得找話題與人聊天,不擅與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樣融入大型團體。也試著讀一些教人聊天,教人交朋友的相關書籍,但實在不想勉強自己去實踐書中理念,也自覺做不到。但是在朋友眼中都覺得我說話挺幽默,在初次見面的團體中也能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從來都沒有人認為我是個內向的人,包括我自己。直到某天看到一個很欣賞的網紅作家,她說她是一個內向型的人,只是看起來外向,終於讓我發現一種可能性,說不定我也和她一樣是個內向的人。
上週讀了一本書,內向心理學,書中提及了在這世界上,外向性格者占了 75%,內向性格者僅有 25%,所以多數的人都認為開朗外向才是正常,才是受歡迎的群體,整個社會也都喜愛人們表現出外向的一面。相形之下,內向的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辭,不懂得與人相處,在社交上及工作上都容易吃虧。
書中還介紹了內向與外向的主要差別,左腦型及右腦型的內向性格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也有性格自我評分表可供讀者參考,我才知道在內向與外向的連續體之間 (分數介於 30 – 0,數字越大越內向),我是一個 20 分的內向者。
內向性格是與生俱來的,是由生理決定的。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跟外向者的大腦由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性格外向者的大腦,由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所以他們喜歡向外蒐集資訊,內在活動較少;性格內向者的大腦由既長又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內在活動和思考較多,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內向者容易累、需要個人空間與充裕的時間也很正常。
讀完這本書後,我回想過去與朋友家人相處的一些場景,那些讓我疲憊的社交場合,我需要的獨處空間及時光,無法輕易與人打成一片,只能窩在角落試圖融入的那些時刻,我終於找到解答,不是因我孤僻,或是我不合群,只是因為我是個內向者。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39內容數
    看過巴黎小書店之後,心中對選書師這個行業產生了嚮往感。 多希望可以在朋友有需要時,能對症下藥,推薦能解救心靈的書籍。 也希望和喜愛閱讀的朋友們,一起交流彼此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
    Thumbnail
    「一個人必需同時從事三種工作,才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與兼顧。分別是有償工作、無償工作、自我實現工作。」-倫敦商學院創始人查爾斯 Sunny最近看完《內在成就》這本書,感覺心中充滿著溫暖,對於自己平時花時間上班賺錢,下班滑手機、閱讀、寫作、休閒,還有時不時思考職涯的狀態,得到很多啓發,心態也更為踏
    Thumbnail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讓夢想覺醒的四項約定—上篇,透過本書中介紹的「三項修煉與四項約定」,你將會重新為自己的人生播下新的種子,幫助自己脫胎換骨。🤩
    Thumbnail
    如果你生性內向,你一定知道大家對於害羞內向的人都有偏見,甚至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這種偏見可能造成深刻的心理痛苦。
    Thumbnail
    遠足文化/出版 此書似乎是多年前大受好評的書,現在才來拜讀,一起來看看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藥吧。:) 全書以漫畫方式呈現許多心理學觀點,以不同的生活情境帶出主題,適合不喜歡看太多文字的人閱讀。但也不要以為作者用漫畫應付了事,在每一章節後面也會詳細解說該主題。總共有12個章節,包含工作、戀愛、人際關係…等
    Thumbnail
    難得做了滿滿六頁筆記,長了不少知識也更能理解人格原來可以這樣被影響。書本內容帶出許多案例分享,例如深受依戀障礙所苦的盧梭、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海明威、賈伯斯等等,是一本值得推薦每個人都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小時候和親戚聚會時,家長是否曾提醒你,要活潑一點,嘴甜一點?而到了求學跟工作階段,性格外向的朋友似乎格外討人喜歡、人面交際廣,好機會也較為容易掌握,這世界對內向者是否太不公平了呢?
    Thumbnail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這是《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中,陳永儀心理師問其中一位學霸江如芸的問題;近期多位大學生傷害自己的新聞,引發很多討論,江如芸的案例,或許能給學子們一些思考。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我這個月讀到一些不在我分類中但很不錯內容,我也都有附上來源,如果你想了解我這個月發現了什麼不錯的內容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且我還會加上我的一點個人回饋。 另外每月資訊量不同,造成每一類的內容不一,有的內容會比較多,如果你只想看精選,我會在每一類中都挑出 3 篇我最推的,前面會有星號 🌟
    Thumbnail
    「一個人必需同時從事三種工作,才能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與兼顧。分別是有償工作、無償工作、自我實現工作。」-倫敦商學院創始人查爾斯 Sunny最近看完《內在成就》這本書,感覺心中充滿著溫暖,對於自己平時花時間上班賺錢,下班滑手機、閱讀、寫作、休閒,還有時不時思考職涯的狀態,得到很多啓發,心態也更為踏
    Thumbnail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讓夢想覺醒的四項約定—上篇,透過本書中介紹的「三項修煉與四項約定」,你將會重新為自己的人生播下新的種子,幫助自己脫胎換骨。🤩
    Thumbnail
    如果你生性內向,你一定知道大家對於害羞內向的人都有偏見,甚至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這種偏見可能造成深刻的心理痛苦。
    Thumbnail
    遠足文化/出版 此書似乎是多年前大受好評的書,現在才來拜讀,一起來看看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藥吧。:) 全書以漫畫方式呈現許多心理學觀點,以不同的生活情境帶出主題,適合不喜歡看太多文字的人閱讀。但也不要以為作者用漫畫應付了事,在每一章節後面也會詳細解說該主題。總共有12個章節,包含工作、戀愛、人際關係…等
    Thumbnail
    難得做了滿滿六頁筆記,長了不少知識也更能理解人格原來可以這樣被影響。書本內容帶出許多案例分享,例如深受依戀障礙所苦的盧梭、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海明威、賈伯斯等等,是一本值得推薦每個人都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小時候和親戚聚會時,家長是否曾提醒你,要活潑一點,嘴甜一點?而到了求學跟工作階段,性格外向的朋友似乎格外討人喜歡、人面交際廣,好機會也較為容易掌握,這世界對內向者是否太不公平了呢?
    Thumbnail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這是《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中,陳永儀心理師問其中一位學霸江如芸的問題;近期多位大學生傷害自己的新聞,引發很多討論,江如芸的案例,或許能給學子們一些思考。
    Thumbnail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