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金馬 58|《美國女孩》:媽媽愛妳,妳要誠實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不確定,每個人的心裡是否都有座斷背山,但我很篤定,多數台灣人的記憶裡,都曾經有那麼一位美國女孩。美國女孩多半不是那麼純的美國人,也不一定擁有那本藍色護照。有時候你遇到美國女孩的時候她已上了年紀,成了你口中那位「住美國的姑姑」(或阿姨或其他),妳按照父母旨意暑假時去拜訪她,練習英語口說,或是在加州的海灘上來場早熟的戀情。有時美國女孩是你的青梅竹馬,突然有一天她踏上飛機前往美國讀書,有些在那兒找到工作,甚至結婚,妳從此記得妳們的時差(並對日光節約時間感到困擾)。你們有時聊得很來,有時會尷尬。
《美國女孩》的第一幕就已抵達台灣機場了,直到電影最後一秒鐘你都不會看到美國一眼,美國的一切氣象都只活在主角們的記述之中。觀眾從機場、車、老家的急促場景調度,可以歸納出某種倉皇歸國的形象──林嘉欣飾演的王莉莉帶著兩個女孩返回台灣,大女兒梁芳儀還在思念著她的朋友 Jessie,不安地詢問她是否來得及返美參加馬術營?這兩句話鋪設出梁芳儀的心事,在她心中,美國有兩件事無可取代:同儕與她的馬。小女兒梁芳安則相對低調,猶在辨識氛圍模糊的流動。王莉莉反覆提醒他們說中文,她比誰都清楚,所有的適應都與舌頭這個器官相關。
這個理論,很快地以另一種形式得到證實。梁宗輝為孩子煮飯時,在蛋炒飯上淋了滿滿的番茄醬,豈料痛恨番茄醬的梁芳安不僅以英語調侃,還刻意從一旁的玻璃罐中挖出花生醬舔食,此舉自然激怒了梁宗輝。導演阮鳳儀很快地以餐桌上的齟齬,來暗示長期分隔兩地給這個小家庭帶來的巨大後遺症:梁宗輝與他的妻女「格格不入」。女兒們得在許多層面重新適應他們的父親。但很多台灣人並不會對此感到陌生,我們從小到大聽多了分隔兩地的故事,千篇一律地是為了經濟考量,下一代的教養長期佔據華人家庭支出的大宗,在有些家庭裡,父親宛若企鵝或大雁,在遠方撈捕熱量來源,而母親負責把雛鳥緊緊地護固在羽翼之下。
很快地,王莉莉返台的原因揭曉,她得了難治之疾。雖然劇中並無明確透露病情的細節,但死亡的氣息隨著劇情推進如影隨形,我們也於焉明白這部電影的重頭戲將落在梁芳儀身上,她的角色太重要了。在中二的年紀,她面臨母親隨時會離去,以及她被迫抽離熟稔的環境,被重置在雖近猶遠的台灣。成長的陣痛以配合學校髮禁、剪去一頭長髮伊始,緊接著,華人的填鴨式教育迫不及待地填補她。在美國是 straight A 資優生的梁芳儀在台灣教育敬陪末座,對她而言「類疊」、「排比」有如天書,數學更讓她如鴨子聽雷(考慮到她讀的是私校,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她接受的課程比一般台灣教育更紮實)。我們也看到今日被嚴禁的體罰。華文尚不流利的梁芳儀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藉此標籤說明她的突兀,然而這一切都比不上同儕思婷問她「為什麼回來」的殘酷。這個帶點童真的困惑,凸顯了梁家母女在他人眼中「築夢失敗」的形象。
《美國女孩》的敘事張力源源不絕,梁芳儀的恨,是有所本的。她的叛逆期與青春正要放肆,母親重病一事卻宛若一只鐘型罩狠狠蓋下,觀眾可以發現途中她出現了「退化」的跡象,她失去了第一幕在機場時的指揮若定;相反地,她比梁芳安更幼稚、無理取鬧,她屢屢提到要回去「美國」,但就像多數的美國女孩一樣,她們說美國時,指涉的並非實際經緯所劃的國度,而是「此時此刻的相反」,是個飄渺的寄託。
一家之主梁宗輝亦不好受。電影開場不久,一家四口在醫院裡等候報告期間,觀眾可以從一顆短暫但有力的鏡頭,得知他已無法與王莉莉共享某些親密(宗教也是)。但我們也難以苛責他的反應。當王莉莉選擇帶著女兒定居美國(從她跟醫師的對話可知,這主要是她的主意),梁宗輝留在在台灣擔任經濟主力,我們幾乎可預見那日久的異心。梁宗輝無暇消化這一連串的暴擊。他必須體諒妻子的無助,進而接管孩子部分的日常。每個人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如王莉莉這般無微不至、又讓人無話以對的母親,以及梁宗輝般善於打拼卻拙於表達的父親。《美國女孩》每一位主角都立體動人。
全球化的浪潮,遷徙(與不遷徙)的個體背後都難掩「異化」的網羅。每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背後,暗藏多少不為人知的掙扎。這是《美國女孩》的大寫主題,像條主動脈,恰如其分地埋在劇情的表皮底下,我們無法親眼目睹,只能從一再的起伏與搏動感受到它為劇情打入多少氧氣。好比說,梁宗輝調侃梁芳儀,是否真的把他當成 ATM?畫面一閃而逝,卻道盡人父隱而不發的心慌。好比說,王莉莉跟梁芳安在頂樓給父母燒紙錢,她給小女兒解釋紙錢的用意,梁芳安天真地反問,王莉莉因受洗而中斷燒紙錢的期間,外公外婆不是很窮嗎?當梁宗輝咬牙給予承諾,若女兒非得在美國才能安身立命,他窮到脫褲也會把女兒送過去;當王莉莉什麼話也說不出口,只能緊緊抱著梁芳安。觀眾恍然大悟,生活這頭安靜的獸,從來沒有瞬刻的消停。
《美國女孩》在高潮之前的鋪陳縝密,我們親眼看到火苗竄起,一寸寸吞噬著導火線,而最終噴濺的星火也沒有辜負前頭的安排,父母女三人的對峙精湛得不可思議,散落的線索全都在這場戲有了整合與收束,觀眾也能目賭水面底下那座巨大的冰山有多麼攝人。但在撞上冰山之後,阮鳳儀收拾的路徑,儼然美不勝收,且與前面情節連環呼應:
梁芳儀按照網路資訊,在陌生馬場找到一匹似曾相識的白馬,她以美國的愛駒 Splash 喚之,實則在遙喊她的故國舊夢,但她並不能駕馭這匹陌生的馬。方郁婷在這一幕的表現好得叫人屏息,我相信觀眾數年後仍會記得她眼眶含著淚,柔腸寸斷地哀求這頭高大且充滿靈性的動物接受她的駕馭。在那個心碎的片刻,梁芳儀理解到什麼?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 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但跟其他青少年不同,梁芳儀抵制不是為了感受自身存在,而是她必須確認母親依然存在。結局裡,梁芳儀終於學會了抒情,她的悲傷走到最後一個階段。
《美國女孩》卓絕之處在於,整齣電影的節奏調度精準,衝突頻發,但那些衝突是有機、饒富生命力的,從我們文化的底蘊中抽芽生長,每一場爭執都能精準地連結到我們記憶中的創傷,踩到點,且薄施巧勁,沒有這幾年台灣影視過度用力的硬傷。選角上亦是無可挑剔,方郁婷以極為細緻的棉勁織就了梁芳儀這個愛恨交織的角色,讓人不禁思量她屬於演員的未來,林嘉欣亦沒有讓她演技派的招牌受到絲毫磕碰;莊凱勛的眼神相當有份量,在有限的篇幅中,讓人洞然其地位。
我們都曾經歷過一個時刻,明明知道父母已經卯足全力,卻仍不足以支撐我們的夢想與期望,該怎麼辦?我們痛恨父母把他們未竟的夢境強加於我們身上,但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不只一次,我們在心底祈求父母能為我們摘下天上不朽繁星。《美國女孩》處理的主題十分普世,文本切入的角度卻是如此地獨特,專屬於一方水土一方人。我想到 2011 年橫掃影壇各大獎項的《分居風暴》,也想到 2013 年同樣取材自導演陳哲藝真實人生的《爸媽不在家》。然而,《美國女孩》的台灣元素也不容錯辨,有 SARS 風暴,有成績至上的單一性別學校,有個西進大陸的父親(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後,兩岸迎來經貿高峰)。這部片有我們的歲月,有我們的青春。
1990 年出生的阮鳳儀擱上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巧思,像是梁芳儀甫抵達老家,急著聯絡 Jessie,等候著她的卻是老態龍鍾的撥接(很多人在影廳聽到那熟悉的音效而笑了出來),或是她跟舊識思婷前往書店時,同學們在明星卡區流連,彼時少女們熱愛的人叫孫協志。梁芳儀前往網咖包了一小時,以 MSN 傳訊息給 Jessie,她還在無名小站上創立了帳號。顆顆彩蛋如此秘而不宣,曾經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方能完整品嚐。作家胡淑雯在〈太陽的血是黑的〉說道,適應,是某種一再流失的過程。《美國女孩》把流失的什麼,封存於電影的黑暗與明亮之中。
全文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之於所處的現世,我或許是個無夢的人,唯獨在戲院裏頭、在銀幕彼端才能暗自許下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巧合不曾降臨,我仍不可能忘記《當男人戀愛時》的念舊情懷。然後有天,我會感到現實的完整,並非真的到過了那些美麗的地方,而是我確信這些地方總在俗世的角落被不斷懷想。光是記得這點,我已經是個永遠不老的人。
沒有人不會因「香港」的死難過,但我們不需要替「香港的死亡」難堪。《時代革命》的九個章節,是辯證法,儘管確實就是煽情、刻板沒錯,也可能成為「政宣片」,周冠威是狄德羅,《時代革命》是新聞大事紀、是百科全書、是懶人包,但它同時也是替人物留下史記列傳般的小傳,建立口號為歷史,《時代革命》就是「結束的開始」。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電影裡非但不提「民主歌聲獻中華」、也沒有她所支持的「黃雀行動」,在片中聲稱愛港的梅艷芳,彷彿被抽去靈魂的空殼,徒留一個被政治閹割後的虛假形象。劇情相當斷裂地省略其社運經驗,又在九七大限將至時,重提梅艷芳誓死不離開香港的決心。然而,電影未曾言明,梅艷芳向眾人保證的「不離開」,背後反映了港人什麼樣的焦慮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之於所處的現世,我或許是個無夢的人,唯獨在戲院裏頭、在銀幕彼端才能暗自許下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巧合不曾降臨,我仍不可能忘記《當男人戀愛時》的念舊情懷。然後有天,我會感到現實的完整,並非真的到過了那些美麗的地方,而是我確信這些地方總在俗世的角落被不斷懷想。光是記得這點,我已經是個永遠不老的人。
沒有人不會因「香港」的死難過,但我們不需要替「香港的死亡」難堪。《時代革命》的九個章節,是辯證法,儘管確實就是煽情、刻板沒錯,也可能成為「政宣片」,周冠威是狄德羅,《時代革命》是新聞大事紀、是百科全書、是懶人包,但它同時也是替人物留下史記列傳般的小傳,建立口號為歷史,《時代革命》就是「結束的開始」。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電影裡非但不提「民主歌聲獻中華」、也沒有她所支持的「黃雀行動」,在片中聲稱愛港的梅艷芳,彷彿被抽去靈魂的空殼,徒留一個被政治閹割後的虛假形象。劇情相當斷裂地省略其社運經驗,又在九七大限將至時,重提梅艷芳誓死不離開香港的決心。然而,電影未曾言明,梅艷芳向眾人保證的「不離開」,背後反映了港人什麼樣的焦慮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但所謂優點與缺點本是一體兩面,當《月老》在開頭得益於形式優勢的同時,其挑戰的點,就是作者是否有能力在故事的中後段補足角色動機與背景,同時還要發展劇情副線,最後將劇情完整收尾。而很可惜,《月老》並沒有完成這個任務。
Thumbnail
《瀑布》最呼應時事的不是疫情時空,而是它詭異地由乍看要拍布爾喬亞們身陷疫情囹圄的鬼片,發展成拍布爾喬亞們躺平就好的電影(若讀者能從這個詞組嗅出某種矛盾,理之當然),它洽到好處地叫人躺平且叫人享受躺平。但這個邏輯若成立,則鍾氏宇宙這次不拍沒有溫馨暴力的地方,改拍沒有暴力溫馨的角落。
Thumbnail
阮鳳儀說,這故事是她對青春的告白,這一頁很沈重,需要很多的勇氣才能往後翻到人生的下一章。我看了很多次《美國女孩》,每一場都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每一次我都想舉手跟她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醒過來,這是你青春的告白,也是我和我母親的告別。」但我每一次都無法舉手,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我這輩子最深的傷痛。
Thumbnail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鐵門一開,梁芳儀迫不及待衝了出去,她不是要回美國,不是要去跟朋友玩,是要接隔離回家的妹妹。她馬上就得回家,鐵門會再次被關上。這故事來不及講到「成」,字幕就得捲上來了。接下來的「成熟」與「成為」才會是美國女孩全新的篇章。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但所謂優點與缺點本是一體兩面,當《月老》在開頭得益於形式優勢的同時,其挑戰的點,就是作者是否有能力在故事的中後段補足角色動機與背景,同時還要發展劇情副線,最後將劇情完整收尾。而很可惜,《月老》並沒有完成這個任務。
Thumbnail
《瀑布》最呼應時事的不是疫情時空,而是它詭異地由乍看要拍布爾喬亞們身陷疫情囹圄的鬼片,發展成拍布爾喬亞們躺平就好的電影(若讀者能從這個詞組嗅出某種矛盾,理之當然),它洽到好處地叫人躺平且叫人享受躺平。但這個邏輯若成立,則鍾氏宇宙這次不拍沒有溫馨暴力的地方,改拍沒有暴力溫馨的角落。
Thumbnail
阮鳳儀說,這故事是她對青春的告白,這一頁很沈重,需要很多的勇氣才能往後翻到人生的下一章。我看了很多次《美國女孩》,每一場都有導演的映後座談,每一次我都想舉手跟她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醒過來,這是你青春的告白,也是我和我母親的告別。」但我每一次都無法舉手,無法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我這輩子最深的傷痛。
Thumbnail
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鐵門一開,梁芳儀迫不及待衝了出去,她不是要回美國,不是要去跟朋友玩,是要接隔離回家的妹妹。她馬上就得回家,鐵門會再次被關上。這故事來不及講到「成」,字幕就得捲上來了。接下來的「成熟」與「成為」才會是美國女孩全新的篇章。
Thumbnail
時隔多年,角色隨著演員而變,看似問題已有方法解決,答案卻又引發另一層問題,環環相扣。先後觀看兩部電影,總感覺角色是往上疊加,卻又不斷修正發展軌跡。陳湘琪飾演的嚴太建築在玲子的基礎之上,同時拋出反饋,質詢一路上的決定。也因此,《修行》看似是對《迴光》的解套,卻其實是拖著這層關係,走進更幽微封閉的牢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