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古語說:「發乎情,止乎禮」。也就是說:禮,是表達情感合理的態度。怎樣才是合理呢?自己心安,對方也理得而已。
《論語》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大家想想:父母在生時,子女必須以禮侍奉之;父母離世時,子女必須以禮安葬之;日後拜祭先父母時,必須以禮祭祀之。這種種的禮,就是內心坦誠真切的流露,就是自覺心。目的就只有一個,心安而已。
其實,仁、義、智…這些德目,何嘗不是出自自覺心呢?只不過表現在惻隱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仁」;而表現在羞惡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義」;而表現在是非之心時,這自覺心就導向「智」。所以,仁、義、禮、智,都是出自「自覺心」。這個「心」,只有一個,只是一體多用而已。故此,說人的尊貴處,是否值得被尊重,就視乎能否呈現這個自覺心而已。
附帶一提,孟子所講的四端,並非指仁、義、禮、智。「四端」,是指四種剛剛萌發出這個自覺心(開端)而表現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上,故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簡言之,就是四端之心。
然則,如何能有助於呈現出自覺心呢?
「道德教化」就是不二之門。(待續)
(寫於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