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人士」抑或「人仕」?
「人士」才對。蓋「人士」者,泛指某些人,例如:社會人士、地方人士。而「仕」乃指官吏,例如:仕宦,仕途。
依此,男士、女士,都是對男女的通稱;但,「仕女」則用「仕」,舊指官僚貴族的婦女,所謂官紳仕女。
提到「仕」這個詞,就想起《論語》有句話,許多人的解釋,都值得商榷的: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13】
這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講的,其時孔子已不在人世,而子夏已經設館授徒了。
子夏對學生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先看後一句「學而優則仕」:
這裡的「優」,若按字面解釋,是「優秀、優越」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就被理解為:學習優秀者則可以去做官。這是一般人的解釋。
其實,要做官,學問好就可以了嗎?這還要看是不是做官的材料,現實的來說,要看你懂不懂得「做人」呀!正面的來說,這要看你有沒有承擔呀!所以「學而優則仕」,這樣的解說,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但「仕而優則學」,當今的學者則認為把「優」解作優秀,這就解釋不通了。
為什麼官做得優秀,還要去學習呢?於是,又有相當多的學者,把「優」解作「有餘力」,即做官有餘力者,就得去學習。臺灣三民書局在五十幾年前出版的《新譯四書讀本》就是這樣的解釋的了。
《論語》也有句話: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6】
孔子說:如果在修行而行有餘力,再向詩書六藝方面學習。用現代的話,就是說,若行有餘力,要在文化涵養方面多多充實。
哪些學者把這個「優」解作「有餘力」;也就是說,官做得好,有餘力就得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那麼,這樣的解說,為官與為學,就不斷循環,就不斷互為因果。
其實,按照一般的解釋,官做得好,就要更進一步去學習,這也是當今世代時有的事,特別是保送出外留學。故此,把「仕而優」解作官做得好,這也未常不可。
筆者的看法,不但只是仕而優則學,其實,商而優亦須學,師而優更須學,任何行業,行有餘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以臻盡真、盡善、盡美。
最後,筆者把這兩句話重新解說:
「仕而優則學」:為政者行有餘力的話,是要多學習前人的政治智慧,參考歷史的成敗,前車可鑑。
「學而優則仕」:學問做得好,有優越的表現,除了要修己,亦要安人,甚至要安天下,要有承擔。仕,這裡不一定指要做官,去抓權撈錢,而是對天下要有承擔。
不過,有真學問者,往往不在於仕,不在於去當官,而在於不仕。人生的歷練,往往不在於達,不在於順境,而卻在於困啊!
(寫於2022年6月3日)
下一講:談獨立自主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