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語言與文字影像,如何能真實呈現生活。所謂的記憶,又真的可靠嗎?於是我們不斷地書寫,企圖抓住那些轉瞬消散的時間。
正文
此書為郭強生應爾雅出版社之邀,「
作家日記叢書」的第二棒。(每年邀請一位作家,以一年的時間,來書寫日記。)不可不謂一種嘗試。又像是反璞歸真般,好好地耗費時間來寫一本書,也是對出版的尊重。
◉記憶變成了未來。在有限的歲月裡。一趟是遺忘,一趟是記憶。
◉每次書寫,其實都為了隔離自己與記憶。
日記體,是一種真。能真實觀看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及生活軌跡,比正式文件少了遮掩與修飾,可以放膽地「說話」。但付梓出版又代表著「公眾於世」,如何坦露,如何拿捏,又成為了一種權衡。要寫出對讀者來說有意義的,更絕對是功力的考驗。
李維菁:「誰不是一個人,誰不是寂寞的?」。
郭強生:「注定要成為孤獨的孩子,寫作似乎成何我最重要的事情。」
讀郭強生的同時,腦袋卻也浮現了維菁的身影。同樣是感到疏離,同樣是溫柔及聰慧,同樣深刻地一針見血。大概是一種同類相吸的法則吧。
張國榮的墜樓、SARS的疫下紛亂、沒有母親的母親節、以為朋友都是永恆的,但事實是這樣嗎?永恆只是個被爛用的詞彙吧,那些人生的百味,都在此釋放。而除了是作為自身記憶的延展外,也有著劇場生態、藝術生態、出版生態等,各種的觀察與體悟,像是種歷史記錄,收羅一代人的記憶。作為作家的日記,就不會只是生活的流水帳,藉由貼近作家的所思所想,好像作者就在眼前,也理解到其對於新聞事件、文學作品、電影的評論。不因人情而掩蓋好惡,不因好惡而偏頗立場。
書中談到了許多文學觀念,如:
閱讀經驗是不可取代的;要避免人云亦云;作品應對社會產生信念,不要涉取過多的資訊;寫作沒有速成,沒有簡單的答案。這些文學/閱讀觀念,也都是作者日後不停在貫徹始終的。這部分筆者暫且略過,可直接去找 「郭強生的文學修行三部曲」來看。(2002年《在文學徬徨的年代》、2014年《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2021年《作家命》。郭強生說:「每一本都是經過了八到十年的慢火熬煮。」
而寂寞時是否該寫下,關於私領域朋友們的情感狀況、人生遭遇。是否能公開,還是要有所知會呢?這部份不太清楚作者的想法。就是在那種公開與半公開之間的事吧,很多的幕後。
又如同讀書記錄,最重要的是自己咀嚼的過程。留下的軌跡,都可供後來的日子再回過頭看。同時,日記也是放下,是取捨,企圖想留住所有,只能是徒勞。你發現很多事都是似曾相似的,事件的發生都只是一種演化,你以為的突如其來,其實是你反覆經歷的課題。
回顧的本身就很值得。
最後,
「連托爾斯泰的日記都被湯瑪斯曼嫌棄,你只希望這本日記有人讀過後,還能發現一句令他同感的話,也就值得了。」──2003.12.28 郭強生
「有時你甚至盼望,縱使這只是你的記載,但是你也無形之間為你的朋友們保存下來了一點什麼。甚至還有許多未來你可能有的讀者,或許也能在某一頁看見自己生活的影子。也許行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但是你們都需要重新學習面對,生活裡的大我與小我,主觀與客觀。」──2003.11.3 郭強生
文學是一場遭遇,隔了18年,用日記與郭強生持續相遇,真的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摘要喜歡的句子:
◎你自己都不能拿生命去下注的藝術,怎麼能要求別人相信它的價值? 藝術是沒有僥倖的,是不可以偷工減料的,同時它卻也是極度殘酷的,一流和二流之間相距何止千里,登不上高峰的絕對只有認命,沒有藉口。
◎人性最終的歸屬感不是來自集會與口號,卻極可能在共同相信某一本文學作品中實現。
◎師生是緣分。你更提醒自己,也許在他們的人生路上,你不過是某站的路標。知道自己付出過就好,不能依戀。
◎夜晚來臨,森林裡魅影幢幢,怪聲啾啾,一夜驚懼,終於見到了晨光,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希望與溫暖。
◎說實在的,你並不介意長途飛行。有人怕墜機意外,但是你覺得幾秒鐘之內就結束一切並不算太壞。長途飛行換來難得的清靜,所有該做的,還沒做的,想起來忘了做的事,這時候都做不了,飛行於兩萬哩高空中,它們都甚至失去了意義。空白的時間裡只剩自己,如果永遠不用降落,也就沒有生活中的期待與失望。這個時候最適合閱讀。
◎記憶是件奇妙的東西,讀到一篇文章中說,回憶往事,歷歷在目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在回憶時以爲重回原景,彷彿刻骨銘心的印象是如同照相般,有底片紀錄了現場,存放在腦中。事實上所謂的歷歷在目已經是新的組構。回憶不是視覺,而由語言把關才是正確。當要回憶童年,某一個夏日的午後,語言系統便叫出了相關元素符號:太陽出現了,,後的影子也出現了,還有嗡嗡的蜂蝶,懶懶的牽牛花·····我們總是在改寫自己的記憶。
◎名人一個個凋零,...他們的逝世無疑代表著你的過去也正一點點被橡皮擦磨拭了。你必須記下來,而且從現在開始有機會就要談談他們。抓住對他們的記憶也許讓你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白過。
◎送書當禮物的風氣在國內實在不成氣候。而我指的送書不是圖書禮券或是隨便從排行榜上抽下的書籍,而是自己讀完後深受感動,即使不逢年過節也自掏腰包購買,要讓好友分享的口碑書。這些書不必是赫赫名家之作,也未必需要書評肯定,最重要的理由是傳布一顆讀者的心,寫書、出書、買書還不足以提升閱讀,送書的風氣才是一個國家出版業的根本。
◎有點懷念起曾經不爲什麼,悠哉讀寫的那一段生活。不爲了發表,不趕著截稿,用著一種新的語言在摸索自己的感情。
◎從事文學藝術工作不能沒有忠於自己的勇氣,即使一開始,你就知道那會極度吃力不討好。寫成了文章就好像許下了一個承諾。當實際的機會來臨時,你發現自己已經把整件事想清楚了。
◎有點像過了三十五歲再讀張愛玲時,發現你有你自己的人生觀與風格,除了讚賞張愛玲文字的華麗眩目,她所謂的荒涼你總覺得想去戳破它。
延伸閱讀:
1.中研院有所謂「台灣日記知識庫」,提供一種不同角度的史料,「因為屬於私人記錄性質,比正式的文件少了遮掩與修飾,也無意中記下許多正式文件所沒有的紀錄角度與軼事。」
2.編輯小姐「這個,我不推」節目
S3EP10-速成文案,我不推!15分鐘高效寫一篇沒人看的文 。
與其追求高成效寫爆紅文,不如單純養成讀書與思考的習慣。由真正的作家/編輯/插畫家 YuRi與姚姚,告訴你文案寫作的養成。
最後致謝:
借我這本《2003/郭強生》,我們彷彿一起經歷了作家的人生,還有一起去新書發表會&國際書展,以及作者經常往返的花蓮。
日記看完後也過了三個月,終於提筆寫下這篇。能跟妳有所共鳴的感覺,真的很棒。
歡迎追蹤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