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功,你會花多久的時間去努力實踐? 我們會擔心花了那麼多時間到底最後會不會有果效?劉潤在『底層邏輯』裡談到正確的事情重複做,到底什麼是正確的事,此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那些是正確的事?
書中的原文是『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很傻,把正確的(大概率成功的)事情重複做。』
多數人看到高手都只看到表面上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其實在重複做之前高手還做了一些一般人常忽略的事情,那便是找出正確的事-大概率成功的事-用白話一點說也就是成功機率大的事。所以高手在做事時,心裡的想法不是埋頭苦幹,也不是懷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思維,而是事先有策略性的想法,能夠分析同時也知道大環境的趨勢。
這就像打造個人品牌一樣,非常忌諱一窩蜂的跟著流行走,大家會什麼就學什麼,大家買什麼就賣什麼,這些就要在開始做之前仔細分析和研究。在開始營造之前,你可曾想過這件個人品牌的工作是你真的喜歡,有熱情,還是社會大眾覺得這是好工作?是很容易賺錢的工作?還是大家都做,你不做很划不來的事?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常常提醒時間成本的重要,我們投入的任何心力都與自己的未來有關。在任何決定之前要先調查好市場,定位,切入點,這些不是馬上到位的,所以更需要花時間去考量。在做個人品牌之前,我還在醫院,覺得我離開之後應該只有高齡者心理我比較在行,但還是膽怯,膽怯的是未知的未來,出去以後除了這個我還能做甚麼! 做了這些到底能否養活我和家人嗎? 所以除了之前的專業(高齡心理)之外,也分析了市場,發現有一群人一直抱怨自己的職場,但是走不出來,所以,同時也希望用我走出來的經歷,協助其他像我一樣的人。進入市場後,看到高齡者的自費的市場不大(叫好不叫座),因為高齡心理諮商,家屬的問題,很多公家資源都已經提供(大家愛用免費的)。
到這邊如果沒有策略或是沒有計畫就出來做個人品牌的人,在這時候很容易遇到「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的困境。再花幾年重新學習心理諮商技術?還是繼續走下去,卻又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還是去學習一些現在常見到的寫作技巧、SEO或其他的專業,並非這些專業不重要,而在於你是否是有目的地學習它,還是只是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而學這些。
我這時想到的是就「軸轉」,在我的專業也就是核心能力不變之下,如何轉換到另一個市場裡面,所以在第二年開始精進自己的講師的技巧,有許多機構需要高齡照顧的專業包括: 失智症溝通技巧、精神症狀處置、家屬照顧技巧、問題解決,協助包括照服員、社工、督導、個管等,當然還是包括病患和家屬的部分。
後來在覆盤的時候,想到會重複做的事情,無非是自己很有熱情,才能維持那一把在裡面持續燃燒的火,並且讓它成為動力。這也是需要在個人品牌建置初期的時候,便要考量在自己的核心專業上,如何能夠透過額外的輔助能力,讓自己可工作的範圍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