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拉特 - 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在《目標》這本書中,用工廠的視角來傳遞管理心法,讓我們了解在任何的組織系統中或工廠生產線上,必定存在「瓶頸單位」。因某種無法排除的因素導致其效率是整個系統中最低,所以提升瓶頸單位的生產效率,是管理者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瓶頸單位停工1小時=整個生產系統停工1小時」
無論是生產線或是一般的辦公室作業流程,目標都是一個完工的產品或是完成的工作專案,因此瓶頸單位停工1小時,會直接影響最後的完工時間延後1小時,也就如同整個生產系統停止1小時。
「非瓶頸單位發揮100%效率有錯嗎?效率不是越高越好嗎?」
若以各單位的角度,能夠發揮100%的效率的確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但從整個系統或整個企業來看,非瓶頸單位效率的提升可能是災難的開始!
以生產線為例,非瓶頸單位效率提升,將累積更多的在製半成品在瓶頸單位,直接拉高庫存管理成本,過多庫存更意味著公司現金周轉率降低,影響公司的財務健康。
在辦公室的情況下,假設你效率極高,將本分工作完成之後依照流程積累到下一位同事身上,該同事成為了瓶頸單位。若該同事需要與你討論某個工作的內容,而這個工作你早在幾天前甚至超過一週就完成,並且因為你極高的效率,期間又陸續經手許多工作,此時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再進入狀況呢?
還有一個或許你我都遇過的狀況,當你的工作完成並且等在下一位同事接手進行的中間,因為在上級的眼中該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很容易介入要求你修改。
上述這些情況,雖然提升了單位效率,卻使生產過程成本增加而沒有提高最終的產出,表示這些高效率的單位反而造成整個系統的負面影響。
因此,無論是生產製造工廠或是一般的企業組織,追求的不是效率,而是一個完美的平衡。參照瓶頸單位的效率「一起快或一起慢」,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投入與效率耗損,才是真正的高效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