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放了一段「元宇宙」的影片,看著時尚名牌GUCCI在裡面開了一個店。不禁想到天下文化未來是否也能在「元宇宙」裡開一個書店。
圖/元宇宙的世界裡,也能開一家書店嗎?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ixabay
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未來的人類會看書嗎?書會長成什麼樣子?屆齡40不惑的天下文化,正在面臨許許多多的迷惑。
迷惑之一,新世代的年輕人從出生到學習,手機、網路是他們獲得訊息的熟悉工具;對於較高年齡的族群,紙本書則更有魅力,他們樂於沉浸其中,靜下心來享受字裡行間之美。一卷在手的真實觸感,翻動紙頁的聲音,都有著無可取代的閱讀溫度。未來的閱讀是兩者可並存,還是紙本書會消失?
迷惑之二,未來的書可能不再是傳統認知的書,內容不再是既成而不可分割的內容。一般認為紙本書變成電子書是一個新契機,但這只是通路的改變而已。在元宇宙的數位世界裡,「書」的展現方式將會百花齊放。書的內容可能會被打散,可能分開章節以知識付費,也可能被重組、重新包裝,而變成另外一個新類品。
迷惑之三,過去實體書店是出版公司與讀者接觸的第一線,而今消費型態改變,書店式微,新書出版不再以透過總經銷與書店為大宗,也不再只是郵寄實體書到讀者手上;利用數位通路,消費者購買有更多元的選擇。
迷惑之四,數位時代的出版公司,工作範疇不只是找作者寫書、找譯者譯書、出書與售書。還可能變成平台,直接面對讀者,提供資訊、經營歷久彌新的書與人關係。
自從1999年,三位哈佛大學管理學者提出「破壞式創新」開始,就點出進入數位化時代,科技引領企業的翻轉。各行各業都有數位轉型的問題,出版產業當然也無法自外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出版業的將來也會出現破壞式的創新。破壞的真義是什麼?如何創新?新層面的讀者和內容在哪裡?怎樣去架構我們與讀者的新關聯?
延伸閱讀
拿著羅盤,找到「對的價值」的北極星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天下文化在變化巨大的時代裡走了40年,出版了4000種書,銷售了4000萬冊,提倡進步觀念,推動閱讀文化,影響華人世界深遠。面對下一個40年,要思考的是,在那些變與不變中能為社會繼續創造什麼新面向?
《進擊》(Whiplash)一書中提到,未來社會生存有九大法則,其中之一是「羅盤勝過地圖」。地圖提供了詳細的知識和有效的路徑,羅盤則是具有彈性的工具,在一定的方向指標下,由自己去發現尋找路徑。
我們相信:科技是讓人把事做對做好,但是人才是決定做對事的源頭。因此,面對未來的不可測,改變的是要隨科技發展做出各種創新事物,而不變的是拿著羅盤去找那個擁有對的價值觀的「北極星」。
40年後,希望能在元宇宙找到天下文化的各種書。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