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不太出思索類之外的文章。因為細小的體驗增多,多餘的念頭逐漸一點一點減少,更多時候,意識維持在一個觀察者的狀態。
這樣不過度煩惱的狀態很舒適,習慣之後,便會暫時想更多待在這樣的狀態中,但這卻與寫作思考的狀態有些背道而馳。而在思考這些抽象的事物,一時半刻還無法能具體表達的狀態下,怎麼表達似乎都是錯。或者說,因為開始拋棄二元概念,所以無法斬釘截鐵地,說出自己的體察。思考迴路像是當機一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間流經。
多數的煩惱,來自於想掌控,那些自己掌控不住的事情。既然事情無法掌控,為什麼還要不停煩惱呢?雖然理解道理,但意識非常頑強,並不會輕易停下來,因為我們早已習慣,讓念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所以關鍵在於:讓念頭停止紊亂。
首先,便是要先理解自己的念頭有多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只去觀察你的念頭正在往哪去。
要讓念頭停止活躍,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找出能讓你在當下專注,但不必一直思考的事,摒棄干擾地全心全意去做。不過這通常治標不治本,專注力是有限資源,一日將盡,念頭還是會趁虛而入鑽進來想事情。
故另一個方法是,停下所有手邊的事,專心面對干擾與煩惱。現代人的干擾,最明顯的莫過於智慧型手機,所以最簡單的第一步,是只在完全沒事的時候使用手機。什麼是完全沒事?就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的時候。走路的時候走路、吃飯的時候吃飯,如果一開始覺得太困難,就先只挑一件最不感覺困難的嘗試看看。時間久了,便能重新取回專注做一件事的能力。
若頭腦是一種CPU,一直維持不停運轉,自然便會消耗許多精神(內存)。一次做兩件以上的事,邊看電視邊吃飯、邊走路邊滑手機。「反正有吃飯就好了吧」、「反正不要撞到人就沒事吧」一定有人會這麼想。這樣做事乍看好像更有效率,但大腦需要一直快速切換,實際上往往更耗費精神,只是因為逐漸習慣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意識也會因為不斷快速來回切換,而沒辦法專心感受,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樂趣。這樣的切換,也會提升記憶模糊或出錯的機率。
煩惱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煩惱無法被清除,只能靠自己改變態度,不輕易被煩惱動搖。說來容易,但煩惱千千萬萬種,每個人能夠舒服處理的方式也不同,無法一概而論。所以第一步能做的只有:接受自己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並能重複觀察到自己正在煩惱的狀態。接著,當觀察自己陷入的次數越多越細微,照理說它就不會無限陷入,而能產生一種抽離。
距離不只能產生美感,還能保心靈的平安。
當把干擾與煩惱,稍微整理到一個程度之後,才有可能把時時刻刻穿進腦海裡的念頭,看得更加清楚,成為念頭的觀察者,也才得以開始練習離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