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在一場討論助人者自我照顧的研習裡,講者的一句:「自我照顧,是專業的一部份」觸動了我。會後,我自問:我有照顧自己,有善待自己嗎?
於是,我開始在生活中留意,那些我沒善待自己的片刻。它出現在我不太想唸書,卻又逼自己往下唸的時候,出現在身體受過敏之苦,還勉強自己工作的時候,它出現在明明時間還很多,我卻選擇衝刺的時候。
去留意到對自己的勉強,並選擇先停下來,是我找到第一個善待自己的答案。
接著,一個禮拜五,督導告訴我,在面對個案的時候,我好急著想要看到什麼,卻讓我自亂陣腳。個案對我而言,就好像是一個待分解的物體,我向個案示範的,是這樣的一個關係。我便帶著滿滿學習,迎向周末。
原本,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個星期六,但我的情緒莫名的卻開始往下掉。翻開書讀了幾頁,卻再也看不下去,開始因為失眠而睡眠不足,對於工作環境越來越悲觀,甚至在一個睡不著夜晚,我問自己:活著有什麼意思?
我清楚的知道,低落的情緒就像是感冒,終究會恢復到平常的狀態。但那個過程的負面思考,如此的真:悲觀是認知的主調,低落是情緒的佐料。我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泡在這樣的狀態裡,等著它過去。
接受自己目前的樣子,不去勉強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幾天之後,我感到低落的情感慢慢回復,開始有一點動力去做想做的事。這個時候,我試著問:過去這幾天的情緒,究竟在向自己表達些什麼?
不久之後,我找到了答案:我用這樣的方式,活了數十年。
我繼承了早年對獨自承擔的認同,用同樣的方式影響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我原本以為自己的努力已能填補青少年時期的空白,沒想到後面還有更大的一個坑,時間更長。努力,只不過是否認與壓抑自我發展的絆腳石。那種對生命的無意義感,把我推向情緒的深淵。
我一直用同樣的方式在過生活,沒有給自己停下來觀察自己的機會。那些身體上、心裡面的各種提醒,我都彷彿視而不見。那些隨時間累積而成的自我束縛,就在我開始留意自己當下的狀態,以及對生活的選擇時,開始變質。
我才發現,低落的情緒,可能也帶著某種呼喚,它試著叫醒更真切的自我。接受它,承認它,思考著它想透漏給你的訊息,對比著你的行動與感受。或許,覆蓋在低落情緒之下的,是你最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這是我的經驗與思考,願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