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孤獨》現代年輕人為什麼容易感到寂寞與無助? P世代的文藝復興? 找尋自我價值? #經歷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間孤獨卻與你一見如故》-- 黃山料首本青春疼痛文學

《人間孤獨卻與你一見如故》-- 黃山料首本青春疼痛文學

這篇文章是這本書的讀後感想並且結合我過往個人成長的經歷,因此並不評論此本書的內容及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專注於文字感受與帶給您的啟發,謝謝。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與朋友聚餐後、與同學唱K跑趴後,甚至是與摯友
講完電話後,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寂,就像是心室被抽了真空般的恐懼感?
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想不透這樣的感受為何出現,剛才明明還玩得很開心...

  • 第一次面對孤獨感:
    我的第一次是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半夜時分,我罕見地睡不著,莫名的孤獨感漸漸轉換成恐懼感不斷地在我腦中徘徊。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獨自坐在媽媽的房門口,望著黑暗的走廊,盯著插座上防蚊燈的發光紅點。這段記憶很深刻卻也模糊,我仍記得那晚的無助,卻想不起為何無助的原因。
圖片來源: Google搜尋

圖片來源: Google搜尋

長大以後的那份孤獨感,是即使被人群圍繞,孤獨感也依然會存在。
(節錄於《人間孤獨卻與你一見如故》)

我想從三個面向切入,這些可能讓現代年輕人感到孤獨與無助的原因。

  • 工作與生活模式的不安定:
    回顧4年前爆發的COVID-19,時間過得真快,在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生活方式強迫性的改變了。習慣了戴口罩、依賴了遠距工作,這些變化有好有壞,但都有個共通點 - - 我們被迫承受這些改變。你又有跟上今年爆發的AI浪潮嗎?
    這場人類史上的躍進又會帶來什麼的變化,涉及的層面不僅是科技業而已,可說是大部分的產業都脫離不了。這並非製造恐懼而是你將要面臨的事實
    被迫隨著時代走的活著,只會加劇不安產生,因而莫名無助。
    如果要你回想4年前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還記得清楚嗎?
    如果要你預期4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還敢去想像嗎?

  • 隱藏在生活中的比較心理:
    與上個時代相比,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網路的發明與成長。現代年輕人幾乎都有社群平台,推陳出新的功能讓我們更依賴它們的存在。基於比較心理,人們往往只會上傳生活精采的一面,像是你發現曾經高中的朋友又出國了、同學在夜店狂歡、某網紅上傳了新的貼文。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心態問題,不應該用比較心理去看待這些內容。那我換個例子,你發現同齡的朋友因為被提拔而發文慶祝、你看到系上同學又參加某個知識講座而有所收穫,甚至有人透過創業走出自己的道路。這些積極正向的內容不曾讓你感到害怕? 因為當別人都在前進時,你看到了原地踏步和無從所向的自己。
    社交娛樂只是短暫的麻藥,它帶給你暫時的快樂,但藥效過後就只剩孤獨。

  • 世代間的思想代溝與落差:
    你可能聽過X、Y、Z世代,但你知道什麼是P世代嗎? 現代的年輕人渴望創造Purpose(價值意義的追尋)與Playlist(自主選擇的人生清單)。這與上個世代的觀念大相逕庭,我們不想依循制式的軌道過一輩子。
    知識更迭的速度也正在加速,這也造成與家人無法在同一頻率下溝通。好的情況是出生在開明的家庭,他們選擇相信你的選擇並給予支持;大多數的人卻是在與保守的思想抗衡。家人的擔心並非錯誤,只是我想走出自己的路。
    失去了家庭的依靠,再堅強的心靈也是會破碎。
    得不到家人的認可,有再多的成就也是會無助。
P世代正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 - - 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

讓我們回到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當時的人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相似處? 勇於挑戰傳統與對抗權威,我只有一次的人生要由我決定方向。人文主義也開始擴張,我們開始重視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和感受。
正是因為有了文藝復興的先驅而帶動了後續的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
我認為正因有P世代的存在,才能替未來創造更進步的生活和多元機會的環境。




最後,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
請去找尋自我價值,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打造自己的人生清單。

你發現了什麼你未曾重視的感受或曾感到可惜的問題,
讓你只有一次的人生產生自我價值並發揮影響力吧!


2023/07/28 AM 02:57 by B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玉言又止-avatar-img
2023/08/10
我曾經也因為家人的不理解和無法支持感到痛苦和無助,但我依舊決心要做我自己,但是在我做到後(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反而得到了更多父母的愛和支持。所以我才會認為,做自己,真的結局不會變糟糕,反而是變得更加好了。相比之下,你去犧牲自己,壓抑自己,成全別人,才是真的會讓你和你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這是我個人經歷的一點親身感受❤️
喜歡這段:""P世代正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 - - 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勇於挑戰傳統與對抗權威,...開始重視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帶動了後續的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勇於挑戰傳統與對抗權威,...開始重視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帶動了後續的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
avatar-img
BY的沙龍
6會員
20內容數
B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我們早已不再為生存而焦慮,卻越來越不知道該為什麼而活。這句話,或許正說中了現代年輕人內心最深層的不安。根據《遠見雜誌》調查,臺灣有 64% 的人表示感到焦慮不安,其中 18 至 29 歲的年輕族群中,有高達 97% 的人每週至少有一天感到負面情緒。換言之,幾乎每一位年輕人都正與某種焦慮困境中掙扎。
Thumbnail
2025/04/20
我們早已不再為生存而焦慮,卻越來越不知道該為什麼而活。這句話,或許正說中了現代年輕人內心最深層的不安。根據《遠見雜誌》調查,臺灣有 64% 的人表示感到焦慮不安,其中 18 至 29 歲的年輕族群中,有高達 97% 的人每週至少有一天感到負面情緒。換言之,幾乎每一位年輕人都正與某種焦慮困境中掙扎。
Thumbnail
2025/03/20
閱讀正是一種被低估的健康投資。根據英國藝術委員會的報告,民眾經常上圖書館借閱書籍,每年能為英國國民健保署(NHS)節省高達 2750 萬英鎊的醫療支出。希望以英國「閱讀健康」計畫的成功案例,呼籲臺灣積極推動類似計畫,將閱讀融入醫療體系,促進社會整體健康。
Thumbnail
2025/03/20
閱讀正是一種被低估的健康投資。根據英國藝術委員會的報告,民眾經常上圖書館借閱書籍,每年能為英國國民健保署(NHS)節省高達 2750 萬英鎊的醫療支出。希望以英國「閱讀健康」計畫的成功案例,呼籲臺灣積極推動類似計畫,將閱讀融入醫療體系,促進社會整體健康。
Thumbnail
2025/02/18
新年的鞭炮聲響起,許多人開始為自己設定新目標。從健康、財務到個人成長,每個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突破自我。然而,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項調查,有 80% 的人在設定新年目標後的兩個月內就放棄了,真正能堅持並達成的人僅佔 8%。這是否意味著設定目標其實毫無意義?
Thumbnail
2025/02/18
新年的鞭炮聲響起,許多人開始為自己設定新目標。從健康、財務到個人成長,每個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突破自我。然而,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項調查,有 80% 的人在設定新年目標後的兩個月內就放棄了,真正能堅持並達成的人僅佔 8%。這是否意味著設定目標其實毫無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心理師許皓宜曾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雖然她當時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現代年輕人,但是,這種狀態其實有可能發生在各種年齡層 “空心”是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
Thumbnail
心理師許皓宜曾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雖然她當時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現代年輕人,但是,這種狀態其實有可能發生在各種年齡層 “空心”是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
Thumbnail
孤獨,這種現代情感疾病,如同一種情感上的麻風病,逐漸侵蝕著現代人的心靈。 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還危及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它讓我們失去了與他人的聯繫,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懷。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到孤獨的困擾,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
Thumbnail
孤獨,這種現代情感疾病,如同一種情感上的麻風病,逐漸侵蝕著現代人的心靈。 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還危及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它讓我們失去了與他人的聯繫,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懷。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到孤獨的困擾,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
Thumbnail
你是否曾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寂,就像是心室被抽了真空般的恐懼感? 你知道P世代是什麼嗎? 與6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又有何相似呢? 文章以自身經歷思考現代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與無助的可能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擺脫困境。
Thumbnail
你是否曾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孤寂,就像是心室被抽了真空般的恐懼感? 你知道P世代是什麼嗎? 與600多年前的文藝復興又有何相似呢? 文章以自身經歷思考現代年輕人容易感到孤獨與無助的可能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擺脫困境。
Thumbnail
「孤獨並非來自周圍沒有陪伴,而是來自不能與人交流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或是觀點不被他人認可。」—榮格
Thumbnail
「孤獨並非來自周圍沒有陪伴,而是來自不能與人交流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或是觀點不被他人認可。」—榮格
Thumbnail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寂寞可能很難定義。它沒有相反詞;它是完全主觀的,會隨著不同時空、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而產生不同感知。” 寂寞是21世紀才悄悄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獨身者、寂寞老人、心理疾病患者,帶給醫療與社會不少負擔。在21世紀以前,「寂寞」被定義為「獨處」,
Thumbnail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寂寞可能很難定義。它沒有相反詞;它是完全主觀的,會隨著不同時空、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而產生不同感知。” 寂寞是21世紀才悄悄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獨身者、寂寞老人、心理疾病患者,帶給醫療與社會不少負擔。在21世紀以前,「寂寞」被定義為「獨處」,
Thumbnail
《孤獨世紀》要讀者意識科技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而在你看不見的角落,或許有人因為孤獨而犯罪,甚至死亡,孤獨,已經是這個世代不得不重視的一種現象。
Thumbnail
《孤獨世紀》要讀者意識科技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而在你看不見的角落,或許有人因為孤獨而犯罪,甚至死亡,孤獨,已經是這個世代不得不重視的一種現象。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即使現代科技不斷升級,就人們算在社交網絡上有幾千筆的好友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裡,仍然習慣與親近的少數人進行頻繁的聯繫,面對面的交流依舊無法被取代。在資訊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活型態和活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全球化的興起,停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時間越來越短
Thumbnail
即使現代科技不斷升級,就人們算在社交網絡上有幾千筆的好友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裡,仍然習慣與親近的少數人進行頻繁的聯繫,面對面的交流依舊無法被取代。在資訊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生活型態和活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全球化的興起,停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時間越來越短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