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12-06的聯合報,有篇薛承泰寫的<「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意思是台灣有"獨老"的危機,而且,以往社會有「養兒防老」:老後存款不多,年金又少,無法應付生活開銷,但因子女較多,每人拿一點孝親費,就能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有點餘款;然而,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要注意的是「養兒妨老」或者「養老防兒」,因為薪資低,房價高,年輕人自顧不暇,父母的退休金可能比女子女的薪水還高,結果不僅不忍心跟小孩要孝親費,反而還要拿錢出來資助子女。以致父母本身的退休生活受到了"妨礙";甚至要防患子女覬覦父母的財產和退休金,以免老本虧空,成了名副其實的<下流老人>(因此要防備兒女)。
現況
有位好友,七十幾了,只有一個兒子,在國外工作近二十年了,每半年還要老友夫婦從微薄的退休金中匯三十萬給他(老友夫婦自己省吃儉用,三十萬是他們兩人退休金的七成);兒子前年結婚,開口跟家裡要二千萬想要在國外置產…老友說沒那麼多錢,從此沒有訊息。
我是戰後嬰兒潮世代,友輩提起子女,好像沒人拿過孝親費,反而是想方設法的添補子女一些,以減輕他們的負擔…;有暇聚會,言談間,最受關注的話題是某某人因為孩子要投資,結果把退休公全部賠光…如今老境淒慘,接著就是相互提醒…,可是隔些日子,又是類似的故事重演…
那台灣有「獨老」狀況嗎?
一.出生比死亡少,且愈差愈多
台灣地區少子化現象極為顯著,我國的出生率是世界排名倒數第一,死亡數比出生數還多,而且相差數逐年增加。民國111年1-10月,出生:114,460;死亡:171,826,十個月期間死亡比出生多了57,366人。而這種死亡多於出生的現象始於民國109年,之前都是出生多於死亡。109年開始,相差約8,000人;110年相差約30,000;今年前十個月即達57,366。
二.人口結構中,老化嚴重
從我國的人口結構來看也可看出老化嚴重的狀況,民國九十年我國的總人口數為22,405,568人;其中二十歲以上人口數佔總人數的71.3%(內含65歲以上佔比8.81%),換言之二十歲以下的佔了28.7%;民國110年,我國的總人口數為23,375,314人,其中二十歲以上佔總人數的82.94%(內含65歲以上佔比16.85%),二十歲以下人口的佔比剩下17.06%。
人口結構中二十歲以下的佔比在十年間減少了近一成;而65歲以上的佔比則增加了近一倍。
三.一人、二人家戶超過五成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民國111年10月份,台灣地區總共有9,068,488戶;其中1人家戶有3,133,858戶;2人家戶有1,873,085戶。也就是說一個家屋中只有一個人和兩個人住的家戶數超過全國總戶數的一半以上。對不起,這些家戶都是獨老的潛在客戶。
獨老已成趨勢
獨老已成趨勢,歐美,日本等地也都是如此。三代同堂早成歷史,兩代同堂的大概都是父母與未成人年子女,而不是與年老父母;如果是與年老父母的,那有可能是啃老族,或者是照顧病弱父母者。也因此如何"獨老"就成了重要的課題。尤其是還在工作的精壯世代,最好在事前就做好迎接”獨老”的準備。
內人的球友中,有先生外遇的,有離婚的,有先生驟逝者,辛苦輔導兒女長大,然而,兒女各有前程,各有家庭,各有苦衷,和兒女住一起的少之又少。…如同<一個人的老後>所說,即令是恩愛夫妻,到頭來總有一個先走,留下的另一個或許只能是單獨過活。
如何獨老
我們都是獨老的指定客戶…那獨老應注意什麼呢?網路上有諸多的說法,我比較喜歡的是:
老本:足夠生活,不必依靠子女。(因此年輕就要做好規畫)
老伴:相知相守,相互扶持。(含老友,熟悉的詩詞、古書、古人。)
老趣:最少一項興趣,學習新知,加入社團…。
老健:保持健康身體,涉獵養生知識,擁有愉快心情…
結論
然而,這些都只能維持一時,畢竟回歸自然是必然的結局…,那麼一旦生活無法自理,事先聲明的”不要延命”將是告別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