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嫌隙與爭執,往往出現在彼此的觀念不同,我不認同你的想法或做法,為什麼我要聽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應該怎麼做才對,你為什麼管這麼多,為何要人活在你的想法中。而在有上下對屬關係如親子家人、職場等,因各持己見、場面僵硬而傷害了關係,或因無力反抗、壓抑不滿不服氣的情緒而傷害了身心,產生的影響與傷害一直隱藏在生活上,無時無刻存在著。
人各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人生經歷,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看的角度不同再加上自己的見解,應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但我們總會先入為主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事情、想要給他人建議、甚至希望別人接受自己的說法去做,因而產生了偏見與不愉快。
這樣的不快樂隨處可見,尤其是與自己有關、或與身邊親近的人相關的事、或攸關人生大事、看是具挑戰未知的事,更是放不開,抓得更緊。抓得越緊,能喘息吐氣的空間越少,能通融溝通的餘地就更少,在看不到出口,找不到解答時,心裡的恐慌、怨恨則讓一個人活在情緒中,心無所住,無所依靠。
在觀自在的啟示中,化解了人因持不同價值相互對待的矛盾。從天地人整個宇宙關係,都是因唯一的價值-慈悲而存在,若離開了這價值,衝突苦痛就產生了。人的認知(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都應取決於"識"。而你如何認定自己,如何認定所遇到的機緣,如何確立自己的行動目的?都是自己的"識"在主宰。
啟示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是愛與慈悲的化身,所有老天爺安排的機緣是要來傳揚慈悲,這是最重要的識。」;而讓我們回歸慈悲的本體後再來想事情,真正的行是實踐傳揚慈悲,以慈悲對待與我們共同存在的一切一切。只要我們的心充滿慈悲,心即能安住,與慈悲同在,就像能在母親的懷抱裡般的安心。
這與我們一般認知個人腦袋裡的想法、知識不同,我們用想法與意識來看,會落於看一切事物的是非對錯,自己的心性會變來變去,無法安定,時而跳入別人的思維,也被自己的想法困住。
當你提醒自己,我是慈悲的化身,我是要傳揚慈悲的角度來面對事情,你的思維將跳脫,與他人不同,不再是看事情裡頭誰的道理是對或不對,而是有慈悲嗎?有清淨嗎?「而事情不通不順,則是裡面的慈悲力不夠。」,更加想要謹慎顧好自己的慈悲,進而能傳播自己的慈悲給此時面對的人事物,讓一切都平安。
如此,你不僅跳脫自己的思維,也不會入別人的思維,反而有種超脫清新的感覺。而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先安住在慈悲的、清淨的中。要安住是很不容易的功課,這也是啟示一直啟發我們,如何開發出自己的慈悲與清淨。每件事情來,就先讓自己多退幾步,不要進入事情中,多提醒自己,認定自己,用慈悲來出發、來看。入濁水,只會越濁,保有一份清淨,事情終將沉澱,回到清淨。
「慈悲自然就順、通;清淨自然就平安與健康。」回歸慈悲中,才不再有傷害,事情才有轉圜的餘地,關係才有和緩互動的空間,而事情解決的辦法,不是用腦袋想出來的。在慈悲、清淨中,機緣具足而自然轉化,強求不得,若想強求、抓住、放不下就又失去了慈悲。而最好的做法,當作每一個來臨的機緣是要來增加你的慈悲與清淨,而明白自己是身為慈悲的一份子,你知道你是與天地大道大愛同在,融於大地的清淨,自然心安理得。
受啟發的相關啟示:
觀自在啟示1-24:
五蘊觀自在啟示1-17:
勇觀自在啟示1-12:
智慧第一觀自在啟示1-21:
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