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法案通過後,許多同志伴侶終於如願獲得婚姻幸福。然而,就像一般的伴侶一樣,在愛情的生命告終時,也會面臨喪禮的現實。由於同志喪禮過去並不普遍,因此大家對這類喪禮仍然非常陌生,甚至不確定會遇到哪些困難。那麼,同志伴侶舉辦的喪禮和傳統喪禮有何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志喪禮在執行的時候如此困難呢?
創辦死亡咖啡館的郭慧娟
臺灣「死亡咖啡館」的創辦人郭慧娟老師,是南華大學、朝陽科大、中州科大的兼任講師,同時也是臺灣殯葬資訊網的主筆,並且是內政部禮俗改革叢書的編撰委員,編寫了《現代國民喪禮》、《現代國民婚禮》、《現代國民人權喪禮手冊》。
郭慧娟老師畢業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長期致力於國內死亡教育,在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了死亡咖啡館活動,目的是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的禁忌,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死亡,並教導人們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的失落。著作包括:大專教科書《生死學概論》,以及勵志叢書系列《困境中也從容,才是真英雄》、《面向陽光,就看不見陰影》、《殘酷人間的逆境啟示錄》。
那些同志喪禮的課題
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法案拍板通過後,許多同志伴侶終於如願步入禮堂、擁有婚姻生活。然而正如同一般的伴侶,摯愛終有走到生命的終點之時。面對過去少有人真正執行、舉辦過的同志喪禮,大家對這樣的喪禮模式都還很陌生,甚至連會遇到什麼樣的課題都不確定。同志伴侶舉辦的喪禮,與傳統喪禮還是一樣的嗎?為什麼同志喪禮的操辦困難重重?
社長小冬瓜特別邀請到郭慧娟老師,一起來探討:到底同志喪禮到底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理男但心理女,壽衣怎麼穿?
離開的最後樣貌,應該要穿男裝還是女裝呢?許多同志朋友終其一生捍衛和爭取的,便是「性別身分」和「尊嚴」。
郭慧娟老師認為,家屬若是遇到這樣的課題,還是應該回歸到逝者在心靈上,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是什麼。
如果我們尊重「死者為大」,那麼往生者的性別認同,也應該遠大於家人或社會對他的性別認同。因此在為往生者挑選壽衣或最後一套服裝時,從往生者平時穿的衣服裡挑,就是最安全的。也能讓往生者在離開的最後一刻,能夠「做自己」,以避免遺憾。
同性夫夫妻妻,訃聞該如何稱謂?
曾經有人詢問,關於同志訃聞的稱謂,是否有較為恰當的寫法?
郭慧娟老師認為,以目前來講,大家還沒有辦法去憑空創造一個特別名稱的,因為「名稱」必須是大家都認同。有些家屬覺得,就以往生者本人的性別認同來分,但也有人是選擇比較類似宗教信仰上慣用的稱謂,這樣的方法反倒很中性。
在實務上來說,倒是會遇到有些家庭,會乾脆把一些稱謂直接省略掉,就直接放姓名,這也算是變通的一個方式。
同志喪禮如婚姻,預立遺囑避免問題
一對不受到家裡面祝福跟認同的同志伴侶,年長的他為了不讓自己離世時給年輕伴侶造成麻煩跟困擾,就把自己的資產慢慢逐年的過戶給年輕的伴侶,甚至到最後連房子也過戶。萬萬沒想到,這個年輕的伴侶發生了意外,比他早走一步,於是他一夕之間頓失所有,不管是情感上的依靠、經濟上的依靠都沒了。最慘的是,當他想要為他的摯愛去操辦他的喪禮,送他最後一程時,卻遭到對方家庭阻止,因為這個年輕伴侶的家庭並不接受、甚至不許可他的存在。
像這樣悲傷的故事並不少見。
因此郭慧娟老師貼心提醒:同志朋友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就是預立遺囑,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做一個很好的溝通跟預囑交代,就會避免很多的問題。「如果剛好遇到兩個家庭都認可的情況,那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可是萬一家裡其實對於這些身份不認同或是有爭議,除了預立遺囑之外,在法律上確立身份(例如婚姻),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送行的意義:用愛與尊重改變傳統
對同志朋友來說,被認同這件事情的確是很不容易,很多同志朋友在自我認同的過程裡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同樣的,家屬也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和學習尊重。
然而不論是婚禮或喪禮,很多家屬的壓力來自於沒有面子,或者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但若是因為逝者家屬的關係,而導致伴侶無法在喪禮上適當參與,其實並不公平。
家屬如果能夠給予無私的愛,適度的展現「同理」與「尊重」,以及盡量接近逝者的交代,有立遺囑,就照遺囑送行,這樣對於同志朋友而言才是更加的圓滿。
隨著同志婚姻的合法,現下的社會氛圍已經開放許多,越來越多的同志伴侶受到家庭和社會的祝福與支持,希望我們能更加重視同志的殯葬自主權益。這樣的「尊重」應出自於真心和關懷,也唯有如此,才能彰顯生命的尊嚴,才能看見送行的意義。
完整訪談
原文刊載於:冬瓜行旅►https://youtu.be/jFV2VV7sL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