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非藝術本科系的學生,只能從書籍、論文研讀/作品欣賞/實際創作去理解藝術的架構。這本推薦給大家。
作為觀看的概論,它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但由於第一次看沒有筆記,內容太多導致讀完到現在忘得差不多了。
2023年計畫重讀並一邊筆記,也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買來看。
本文只針對重點摘要,但原文的舉例都很重要,建議一讀。我全部讀完應會增修本文,加註個人看法與延伸(盡量簡短)。
觀看: 為主動的,且涉及權力關係。(p.19)
影像: 與文字皆為再現的工具。
再現(representation): 運用語言和影像為周遭世界製造意義。(p.22)
文字與影像的再現都涉及選擇(例如編排),無法全然客觀,即使攝影亦然。
攝影: 因其機械性而給人客觀性的印象,一種更為真實的迷思。(p.27)其確實是已發生過的紀錄。如今攝影作品(相片影像)已容易修改,但其真實的性質仍十分強烈。
影像多為意識形態做宣傳,去強化某些特定價值觀。(p.34)
影像的意義跟符號解讀有關,也與文化有關。(p.38)意義的創造是一個動態的協商。
影像的價值關乎社會、文化、歷史等。
以往藝術作品創作作為唯一原創(而奠定其價值),至今可大量複製、被消費的轉變。
註: 插圖為臨摹瑪格麗特的作品。
註: 若針對影像(電影)相關探究有興趣,可上網搜尋論文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enima (Laura Mulvey,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