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知道那就是他最後的話,我一定會換個方式對他。」
這句話出自我畢業製作中受訪者的口白,拍攝已快過去一年,但至今許多談話仍歷歷在目,大概是因為過於深刻,又或者,我們總在「如果」的日復一日中,體會、發酵。
畢業後便不會相遇於走廊間的同窗,搬離他鄉便無法在一通電話後出現的好友,一次爭吵便不再返回的居所;再見,是期待再次相見,可最後剩下的,是再也不見。
從未想過和誰會是最後一次遇見,或許就是來日方長聽起來太過美好,最終的離別總是那麼無聲無息。如果最後的相見成了在彼岸的兩人,是多另人心碎的記憶,那會是後悔還是遺憾呢。
一句「想見你」太過奢侈了,不是嗎。
有時我常想著,那些佇足在我世界裡重要的人,我和他們最後的一次相見是如何,而我的最後一句對白又是為何,我是否讓他們明白了,在我心裡他們的份量如此之重,如果此刻是最後的相遇,我們有不負遇見嗎?
「你可以在兩秒鐘內打碎任何東西,但它可能永遠都修補不好,一輩子、一整個世代,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小心、要溫柔。」
前陣子在電影上看到的對白,那些被打碎的東西,多半時候隨著時間,是否有被修補似乎變得不在重要,而癒合終究成了自己的事。我們不會成為自己故事中的壞人,但卻也明白有些道歉,已沈沒於大海之中。
原諒、被原諒。
諒解、被諒解。
不再有那麼多如果,我想最後,也能將一切傳達到彼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