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純詞性類已經淡出了會考選擇題的出題舞台,但在我的系統裡,詞性卻是重要的「解題武器」之一;這個武器的優勢是,他不是用事先背起來的、而是可以現場判斷,只要多加練習,有些題目「不用知道答案,也可以得分」。我們先以109年會考的第10題為例
一般來說,我們會期待學生都能知道題目以及四個選項中的意思,並藉此判斷而拿下分數;然而,未必每一次都能剛好知道確切的字義,那麼真的就只能仰賴猜題了嗎?這個時候,還可以用「詞性」來協助判斷。在字音字形的章節我們曾經提過,中文有「一字一形一音一義」的特色,如果一個字的字義在不同地方產生了歧異,那他們彼此的詞性、有很大的機會是不同的。
以上面這題(109-10)為例,題目的「不得有誤」的『得』是副詞(修飾『有』這個動詞),而A選項的「得過且過」的『得』是副詞(修飾『過』這個動詞),B選項的「相得益彰」的『得』是動詞,C選項的「忘懷得失」的『得』是名詞,D選項的「洋洋自得」的『得』是形容詞;因此,在不確定詞義的狀況下,選擇A是相對比較合理的答案。
再強調一次,依靠詞性來解字義類題並不是正確的方法,充其量只能算是輔助技能;解答的準確度也不能說很高,頂多就像是間接證據。只是形音義的範圍無邊無際,不一定在考前都能窮盡記憶;而詞性這東西屬於技術,是可以現場判斷的。因此相當推薦給學生們學著防身。
我們再看一題:
這個題目是要考四組的一字多義,一樣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四組八處「」中的字的意思,但如果不太清楚字義,一樣可以從詞性判斷:A選項中的人「微」言輕的「微」是形容詞,而出身寒「微」的「微」也是形容詞;B選項中的洞「悉」真相的「悉」是動詞,而「悉」數帶回的「悉」則是形容詞;C選項中的茂林「修」竹的「修」是形容詞,而「修」築道路的「修」則是動詞;D選項中的探本「窮」源的「窮」是動詞,而一「窮」二白的「窮」則是形容詞。因此我們發現,只有A選項的兩組字詞性相同,因此可以推論,字義相同的可能性最高,選擇A是相對比較合理的答案。
以上介紹的是判斷詞性可以在現場考試時,能發揮什麼額外用途,提供同學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