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參加了幾場父母朋友的聚會,本來好不容易撐過去,又臨時多了一場父親大學同學的邀請,他難得回國,沒聯絡其他同學,就只想跟我爸碰個面,於是在一場聚會之後,趕緊幫他們找了一間咖啡館。
老友相見當然相談甚歡,爸爸臉上的笑沒停過,但這位叔叔在解除我不是服務生的誤會之後,劈頭就說:「你爸很擔心你薪水不夠,趕緊考公務員吧!」老爸無奈地搖頭:「他不考啊!」(其實我考過但失敗)隨著他們話題流轉,這樣的話又重複了好幾次。
在會面的當下,我自然是保持禮貌笑笑地應對說,我有在想辦法、有在努力,但肚子已經翻攪。那天之後,我全身乏力。再隔一天偶然聽到張惠妹的《彩虹》眼淚就奪框而出,開始爆哭良久。我憑著我的努力、機運做這份我能發揮的工作,為什麼就不被理解呢?為什麼出身公教人員世家,長輩對於職場的理解,就只有公務員與非公務員呢?在給與職業建議的時候,總是很沒有創意地說,你乖乖的,就去考個公務員吧!老了有退休金啊!但就我這幾年與公務機關接觸的經驗,覺得那樣的氣氛不適合我、我也不喜歡做行政,寫公文更是苦手,所以就沒有興趣再考。這些他們無法理解,就是一直跳針說,你都做公共的事,為什麼不去考公務員?
那天一哭,哭到懷疑人生,都沒勁上班了。後來打起精神出門,一路擔心我這麼糟的狀態怎麼帶後輩呢?所幸見到相約拜訪的工作夥伴我就恢復正常了,也從他親口對我的肯定中感到寬慰與力量,因此深深感激同溫層的賞識與溫暖。
但可能是因為連假見了很多人,已有病毒潛伏在身上,加上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場,隔天流感就開始發作了,該有的症狀都有,週末還一直發燒,只得好好在房間閉關休息。精神比較好的時候,滑到Netflex上的短篇日劇《舞伎家的料理人》,封面的雞蛋三明治看起來清爽而溫暖,應該很適合我這脆弱的身心靈吧!果然從中獲得療癒與啟發呢!
故事從兩個16歲的青森少女前往京都追夢,當舞伎學徒開始。季代與小菫從小一起長大,情同姊妹,為了這個夢想,放棄讀高中,到舞伎家從打雜做起。開始上舞蹈培訓之後,小菫很快展露天賦,但是季代卻怎麼樣都跳不好,反而是會自然地留心到與料理相關的事物。因為舞藝不佳,季代本來要被請回青森了,但是料理阿姨受傷無法下廚,大家亂煮險些釀成火災,這時候季代跳了出來,請大家讓她煮煮看。一煮之下才發現,這才是適合她的位子!
相對於小菫神速地朝舞伎邁進,季代在幕後用料理照顧大家,日常三餐、特殊節慶,都能端出不一樣的暖心美味。很多人都問她這樣就可以了嗎?不會後悔嗎?她總是開朗地笑著說很滿意這樣的生活,然後又每天精神抖擻地出門採買、備料、烹煮,再仔細地把爐台都擦得亮晶晶。每一次料理都會對食材說,「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也許這是戲劇中美化過的角色,不曉得日本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少女,但是在我於德國打工度假的日子中,也見過這樣的日式職人精神。在我打工的日本料理店中,準備期是最祥和的時光。有一次看到前輩握著一大把青蔥放在裁切機上切,他專注的眼神緊盯小小的青蔥切口,不禁令人肅然起敬。放假的時候去農場拜訪以工換宿的日本朋友時,見到兩個日本女生為了怎麼煮出一餐像樣的日本料理給我們這些外國人吃,而用心討論每個細節時,也是深受感動。
日本人似乎有一種無畏於小處琢磨的精神,即使是看似無用、無厘頭的事情,都可以一本正經地去做,做久了就變成專家。不管再多冷門的領域都能找到日本人做的分析表,真的很驚人。劇中,也有人問季代的奶奶,季代不像他人啟程新的人生,一直留在原地送行好嗎?奶奶也很豁達地說,遠行與送行沒有哪個比較好啊!這或許就是日本能培養很多職人的原因吧!因為他們比較能平等看到每個職業的價值。
用一句話否定別人很容易,像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樣的酸言酸語,但是每個行業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以及外人無法知悉的技術與難處。請大家尊重自己的工作,也尊重別人的工作。長輩要給建議時,請確定你真的了解這個晚輩,還有現在職場的各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