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信的,都不能迷。 常用大師說過的:「若復見有空,諸佛皆不化。」為心法,就能避免掉入泥淖。 相信是第一個層級,用來放空自己的質疑;著迷於相信,是第二個層級,用來達到信仰的堅定,放空懷疑的聲音,於是在第二個層級時,就進入了「復見有空」的狀態。 此處與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相同,都是在第一層的相信層級即可,接下來有問題與懷疑,就勇敢地問,要始終相信自己,就不會著迷。
另外! 「敬鬼神而遠之」、「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都是古聖賢的經驗。 在堅定信仰的同時,還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思想或意識有在前進,就肯定不會入迷,因此不迷信。
有在前進,就不會迷。 被迷住了,就會停止前進。
那麼,不透過迷信、上癮,該如何去徹底瞭解,學會一項技能或熟悉一方領域?
於是在心裡畫出了邊界,把沈浸、薰陶,與沈迷、上癮,清楚的隔開。 會掌握自己的狀態,學會用加減法來決定自己的未來,知道了前者與後者的差異,在於能否用完整的自己來學習。 若是完整的,就是加法,可以看清楚全貌與利弊;若是有缺陷,即為減法,利用擴大自己的缺陷,來讓新技能或事物填滿,彷彿自己無法再長大一樣。 前者才能擁有正確的自信,後者容易陷入自大傲慢來掩飾自己。 再仔細分析,會發現此邏輯與空杯效應,恰好是負相關性。
正確的康莊大道,是一帆風順、順遂無比,於是會由衷地相信註定,是上天的美好賜予。
謝天! 具體前進會自然遠離著迷、奉獻給予會自然遠離上癮。 祂始終是在創造、給予、指引,而相信是自然的產物,著迷於相信,可能只是不想更遠離信仰,但實際卻是在更加地遠離。 能擁有堅定的信仰、堅毅的意志,是源自於天生的良善、造物主的滋養。 若情況與環境都不容相信,祂也不希望任何人迷信,只要記得就好,記得就是再次回到家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