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是很奇妙的東西,會去評斷各種事情加以計算並且整合,然後做出評估和結論。比如最近新的藝人新聞,我就觀察出了幾件事情:
黃子佼和孟耿如年齡相差19歲,男大女小的組合在華人社會好像普遍被接受,男生年齡大女生十來歲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角色換成蕭敬騰娶一個大他14歲的SUMMER,一般人就覺得有種說不出的奇怪了。蕭敬騰30幾歲而已,怎麼娶個快要60歲的老婆呀?
人的大腦不但會覺得奇怪,還會把這種奇怪放大。原本只有差距14歲,一下放大成差距30歲。
再來是男星娶了女經紀人感覺很正常,可是要是女星嫁給男經紀人,可能就會被戴上"培養女星培養到床上"的帽子。
投資上面,肯定也有一樣的現象。因為我們大腦是用相同的方式在處理問題和對事情的看法的。
最簡單的狀況就是,在
現金流的美味這篇文章說到的,配息和自己賣股票,是一樣的。
可是我們就會覺得,拿到手上的錢才是真的。
假設一家公司賺錢,不配股息給股東,而把這些錢放在公司裡,會有什麼狀況?答案就是公司現金存量過高。譬如中華電信(或是大台北瓦斯),當中華電信不把獲利配給股東,而放在公司內囤積,這時候會怎樣?這時候中華電信無法將這些錢拿去再賺更多的錢,金錢閒置無法利用,造成資金使用效率降低,這反而是一件壞事。
舉個例子,如果公司的成立就是為了賺錢,一家公司股東投資100元可以賺100,股東再加碼投資1000公司就可以再賺1000,那這就是一家好公司。
可是如果有一家公司股東投入100,公司固定每年賺了100。股東說我將今年的獲利100再投入,你明年可以變成賺200嗎?結果公司說不行,我只能固定賺100,你給我再多錢放在我身上我也只能賺100。這時候大家應該就會覺得這家公司怎麼賺錢能力這麼差,對吧?
為了避免公司的無能被股東批評,公司領導階層就說,我們每年固定配息,發股利給股東。股東拿到錢,突然覺得這家公司好棒,每年發現金給股東。
這就是奇怪的地方。
周星馳主演的食神電影,裡面有這個橋段:
**************************************
食神:我把名字都改了 "爆漿撒尿牛丸"! 要發財就靠它!
鵝頭:你說啊?! 那麼容易發財啊?! 你當我是傻子啊?!
雞姐:(對著鵝頭)我信他! (對著史提芬周)應該怎麼做?
食神:當然是開間店做好它 先賺他第一筆錢
雞姐:(傻笑)嘩! 那不是可以買一套最新的卡拉OK啦?
鵝頭:火雞 你不怕人笑你? 有了錢當然買樓收租了 這才叫高章嘛!
食神:當然了 不過要是換了我 開分店 一間變兩間 兩間變四間 四間變八間 八間以後就上市 上市以後再集資 接著就是炒股票 然後在炒地皮
接著 再分開上市 到時候光是收股息我就削翻了! 哈哈哈哈...
鵝頭:呵呵(白痴狀)
雞姐:你笑? 你明白啊?
鵝頭:倒不是太明白 不過聽起來蠻不錯的 哈哈哈哈哈哈...
**************************************
雞姐只想到身為股東,能夠拿到股利買卡拉OK,這樣才叫做賺錢。雞姐只想到花錢享樂。
鵝頭想到的是,公司賺錢發股利之後,拿賺到的錢去買房收租,錢賺錢。
這兩位都在想,拿到公司股利之後自己要怎麼花這筆錢。可是只有食神想到公司的賺錢能力。
食神想到的是,有錢之後公司不發股利給股東,要將公司獲利再投入,一間店面變成兩間,兩間變四間,最後股票上市炒房炒地皮再拆分.....想到的都是如何讓公司錢賺錢。
所以,你如果相信存股是當一個公司股東長期持有一間優良的公司,身為公司股東,你想要公司穩定賺錢,還是能夠將獲利投入再賺更多的錢?
有人或許會說,投資能穩定賺錢的公司,有什麼不對呢?這就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事情了。我們大腦對於違反我們認知的事情,會加以合理化。比如認為合理的男大女小年齡差距,黃子佼和孟耿如,我們會將19歲的差距縮小到10歲。認為不合理的蕭敬騰和SUMMER,會把14歲的差距放大到30歲,來凸顯這個不合理。我們大腦因為感覺拿到股利的感覺很好,所以嘗試說服自己,投資穩定獲利的公司這件事情沒有錯,腦子開始編造理由說服你自己。
你和朋友合夥開一間飲料店,一個月穩定賺兩萬,你會希望這輩子這家飲料店這樣的獲利就夠了嗎?你應該會希望兩萬變三萬,三萬變四萬,越賺越多吧?所以這家飲料店必須將獲利再投入,然後錢賺錢,創造更多獲利和盈餘。
所以當一家公司將大部分盈餘都配給股東,沒有能力將盈餘再創造更多獲利,這真的是好事嗎?
我們的大腦雖然會幫助我們思考,可是有時候也會誤導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