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舊約聖經中「利維坦」和「貝西摩斯」的海陸分野來看,西元十四、五世紀興起的北義大利城邦文化顯然帶著濃厚的海上民族風格。
然而,從海洋史的觀點來看,最早的會計文化應該源自于定居民族,所以當我們在探討北義大利城邦的會計文化時,還是可以先從會計史的角度著手,談談會計文化在東地中海文化的源起。
會計的起源不明,但顯然只要是定居文化有了庫存品,就需要製作存貨目錄,而在地中海東部,最早建立一套統一格式的管理系統是早期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事實上,蘇美人建立的系統今天依然存在,諸如一打的數目、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都是蘇美人所創。除此之外,蘇美人還因為會計目的而在西元前3500年創造了黏土代幣,以掌握運出或收到貨品的數量。不過,這種代幣很快就被一種寫了基本存貨帳目的黏土平板所取代。到了巴比倫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流域建立帝國時,其在西元前1772年所頒立的漢摩拉比法典中著名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法條所反映的其實是一種欠什麼,還什麼的會計原則。
總之,會計制度應該是在位於東地中海和波斯灣之間的兩河流域的城邦和帝國開始成形,而巴比倫人在記錄交易的同時還發展出了防弊的相關規定如:「代辦人在收受金錢時,如果沒有使用封蠟及簽字,一律不能在他的會計帳冊中記錄這筆交易」並且影響到了地中海周邊民族的管理思維。
到了古希臘的雅典時代,雅典人認爲金庫是屬於神的,所以將金庫設在提洛島,並責成財政官員嚴密監督金庫的狀況,至於繁鎖的簿記工作則是交由卑微的國民和奴隸所做。至於為什麼雅典人不將簿記工作交給自由民呢?理由可能令許多現代崇尚雅典民主的人士傻眼:因為雅典人認爲奴隸可以拷打,而自由人不可以。
另一方面,重視國家財務的雅典人雖然發展出嚴格的會計記帳制度和政治當責的觀念,卻也一直有相關人士抗拒這種嚴格的查帳手法。很多人主張雅典人願意容忍特定程度的舞弊行為,並認為這是人之常情。或許,就如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含蓄的指陳:「聰明人總是能找到假造帳冊的辦法」,人們很早就發現想要透過公開的帳冊控制國家經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於地中海的後起之秀羅馬人則是採取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一套管理公共財產的觀念,在民間推廣會計作業。他們規定戶長必須在日記簿上紀錄家庭所有交易收據,每個月再將其轉登到一本按照收入與支出分類的登記簿,最後再由國家的收稅官根據每戶的家庭帳冊來決定應繳納的稅款。
羅馬共和國與早期的羅馬帝國則是由一組稱為財政官的審計官來管理和監督公家金庫。金庫的會計人員則和鑄幣廠的會計人員及其助理保持流暢的聯繫,以確保國庫擁有足夠的流通貨幣可支付國家開支與大多數的軍事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羅馬雖然是一個階級之間涇渭分明的社會,並且以財富決定期政治位階,但金錢只是晉升權力階層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羅馬從共和時代起就定期舉辦普查,也會評估各家的家庭狀況與財富,無法維持財富標準的元老院成員,就會喪失地位。此外,元老院每一年也會開放席次,讓已經進入元老院的家族彼此競爭,設法替親族贏得席位。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元老院議員過度利用權勢,羅馬也會利用制衡的概念,對元老院議員的經濟利益加以限制。
基本上,共和時期的羅馬是透過不斷地征服而擴大領土,所以羅馬也必須在不斷地征服後,努力想法管理這些新取得的土地與人民,以維持戰果。
當然,說到羅馬的共和政體,由於其自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PQR),所以很多人會想當然爾的以為元老院是羅馬的行政機關。
其實,從嚴格的法律來說,元老院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其成員主要來自原來的行政官。至於,羅馬共和主要的行政官則在20位上下,包括兩位監察官、負責管理公民的民冊、兩位執政官統率軍隊、六到八位執法官組織審訊、八位財務官負責國庫、還有四位市政官負責管理城市的街道、建築和市場。此外、享有否決權的護民官,雖可與行政權相抗衡,但並不能算是行政官。至於公民大會則是在有行政官願意出面召集時才聚會,而且聚會時只能就該行政官員所提交的議案進行投票,回答「贊成」、或「反對」,而不能對議案進行辯論和修改。
很顯然地,在這種情況下,行政官的任期雖然只有一年,而且需要公民大會的同意,但是,貴族階級還是可以把持著大多的公共事務,一般平民則因無法參與討論而吃盡苦頭。
一個關於羅馬中早期共和的重要問題是;元老院基本上是由少數非常富有的世襲貴族階級所構成的,他們又是如何與公民大會中那些自覺被不公平對待的公民和諧相處,取得共識呢?
幾個因素也許可以說明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在早期可以互相妥協的原因:
第一、元老院讓代表平民的護民官可以進入元老院,算是提供階級流通的管道。需要說明的是,羅馬共和雖然一直都是寡頭政治,但是菁英之間對有限的職位競爭其實非常激烈,所以元老院願意開放一些職位給一般公民出身者應該算是非常大的讓步了,更重要的是護民官真正的職責與義務其實是為受害的平民提供救助金。
第二,羅馬共和的官職其實都有一定的「晉升階梯」,每個職位都有不同的年齡要求和前提條件。比如說,較為富有的公民、騎士等級的成員必須要服役十年後才能競選財務官的職位。其他公民則只能在步兵服役十六年後,才能競選同樣的職位。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是貴族,想要謀求政府開放的職位,也並不容易,而且這當中有許多職位是必須通過公民大會選舉所決定的,因此羅馬的公民大會的決議一直能決定貴族職位的升遷。
第三,羅馬的金權政治中有很明確的「當責」觀念。公民的權力和責任取決於監察官將其歸於哪一個等級,而最為繁勞的軍役一般只會落在富有的公民頭上(這些人才有能力負擔好的武器與馬匹),無產者和其他人則要在很緊急的狀況下才會被徵召入伍。在這種情況下,由負責繳納戰爭稅的有產者扮演政治決策的指定和實施似乎也是很合理的事。
最後,還有一個不那麼「理性」的理由:就是羅馬人喜歡貴族。這個理由也許太感性,難以說服錙銖必較的腦袋,卻恰恰說明羅馬貴族式教育的成功。總之,羅馬貴族的晉升之路既然往往需要公民大會的同意,所以一般家長都相當注意自家子弟的性情養成,畢竟,一個個性不討公民喜歡的青年貴族,在未來政壇上注定難有大的發展。
雖然,到了羅馬共和中後期時,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和諧關係因為各種社會和經濟因素被打破,不過,羅馬人基本上還是很喜歡有貴族風度的領導者。關於這點,我們也許可以猜想,或許是因為後來公民大會的組成越來越複雜,想法也越來越無法凝聚共識,在這種情況下遭遇困難的公民多半還是把希望寄託在可以想出辦法的貴族比較實在!
推薦參考書籍: 大查帳 作者:雅各索爾(Jacob Soll)
~~~~~~~~~~~~~分隔線 ~~~~~~~~~~~~~~~~~~~
(以下為創作部分)
聽說豬獾父子心中有病,拉丁羊特地前往自由競技場的豬棚探視。
「照我看,你們父子倆的問題在於鼻子。」拉丁羊表示:「不過,現在我手中的藥都是治鼻子過敏的藥,對你們可能幫不上忙。」
「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自己鼻子的形狀嗎?」豬獾小弟問。
拉丁羊拿出一把小葉刀和白雲膏:「如果你願意每天早上對鏡子削掉一點鼻肉,再塗上一點白雲膏,一兩個月後,你的鼻子就會和豬很不一樣。」
「問題是,如果你們不喜歡自己的豬鼻子。」<司馬遷>問豬獾:「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新鼻子。」
「我不知道我可以有什麼樣的選擇。」豬獾小弟表示。
「這簡單。」答答舉起選單:「這裡有各式各樣的鼻子,你自己挑一個喜歡的。」
「我想要一個最靈敏的鼻子。」豬獾小弟毫不猶疑地提出要求。
「其實,豬鼻子算是動物界中最靈的鼻子之一。」答答建議:「 所以,你的問題應該不是在鼻子上。」
「哈哈哈!」無名小豬開心極了:「我就知道我不是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