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既、已知:有此段大事因緣、決定不從人得,則、便好頓捨外塵,時時、向自己脚跟下推窮。
推來、推去,內、不見有能推之心,外、不見有所推之境,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如水上放葫蘆,無人動著、常蕩蕩地,拘牽他不得、惹絆他不得,撥著便動、觸著便轉;如是自在、如是瞥脫、如是靈聖,不與千聖同途、不與衲僧徣借,直能號令佛祖,佛祖號令他不得。
【當人、知是般事,便好猛著精彩,向百尺竿頭、快進一步】。
如進得這一步,則不異善財童子,於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
似這般境界,亦不是外邊、起心用意、修證得來,只是當人脚跟下、本來具足底道理耳。
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
恁麼說話,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
前所云:「內、不見有能推之心,外、不見有所推之境」,便是這箇道理也;這箇道理,向事上覷、則疾,若向意根下,思量、卜度,則轉疎、轉遠矣。
所以,釋迦老子、在法華會上,只度得箇八歲底女人;華嚴會上,只度得箇童子;涅槃會上,只度得箇屠兒。看他這三箇成佛底樣子,又何曾向外取證、辛勤修學來?
佛亦只言:「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只說「為他保任」而已,且不說「有法可傳」,令汝向外馳求、然後成佛。
幸有如此體格,何故不信?
苟能直下、信得及,不向外馳求、亦不於心內取證,則二六時中、隨處解脫。何以故?既不向外馳求,則內心寂靜;既不於心內取證,則外境幽閑。
故,祖師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當知:內心、外境,只是一事,切忌作兩般看。
記得,溈山問仰山:「妙淨明心,子作麼生會?」
仰山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溈山云:「汝只得其事。」
仰山云:「和尚適來問甚麼?」
溈山云:「妙淨明心。」
仰山云:「喚作事,得麼?」
溈山云:「如是!如是!」
觀使師重,身生富貴之家、不為富貴囚執,而夙植德本,自然知有此段、不可思議事,可以於生死岸頭,為舟、為航、為憑、為仗;故時時退步,肯向脚跟下推究。
乃為立道號,曰:「妙淨居士」。
師重勉之!
行、住、坐、臥,造次、顛沛,不可忘了「妙淨明心」之義;妄念起時,不必用力排遣,只舉: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舉來、舉去,和這舉話底、亦不見有,只這知不見有底、亦不見有,然後此語、亦無所受;驀地、於無所受處,不覺失聲、大笑一巡時,便是歸家穩坐處也。
多言、多語,反相鈍置。且截斷葛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