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明明是「舒發情感」,無需文筆精湛,真情實感足夠引起共嗚,我從來盡量避免說教,總會列出例證,就比如唸書時,課文就強迫了要看「郁達夫」的《一個人在途上》,朱自清的《背影》,我們會給它一百分,但如果作者表示那只是一篇虛構的散文,分數馬上變成八十分。如果那是 AI 作品,只值七十分。
寫作的難處就在於曝露私隱,虛構故事就迴避了這種擔憂,但你只是另一台的 AI 機器。很多偉大的藝術根本就是用私隱換回來的。
我寫作暫時仍沒考慮完全屏蔽自己的私隱,因為就算在虛構的故事裡面,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真實的一面,這真實的一面讀者不曾察覺,甚至無所感,但作者早已淚流滿面。
寫作另外的一個困難,是為了博得掌聲,天曉得 AI 給你點讚,為交情給你點讚,愈來愈少讚,又擔憂有一天江郎才盡,會撐不下去。
但就如日記般,為的只是舒發感情,我保證就算死了以後,仍有題材可寫。沒有人的日記內容全是虛構的吧。就算真有這個虛構的可能,可我一定不會把它視為日記。
如果每天只寫完完全全虛構的內容,百分百沒有私隱在內,必然孤單,我精於介紹演奏樂,有板有眼說出為何那是一首有靈魂的音樂,文章亦有靈魂,「私隱」就是它的靈魂,如果常練習去寫一些完全不會曝露自己私隱的文章,最終只會變成另一台 AI,人的情感完全沒有流露,這樣出來的文章有可能會獲得百分之九十九的掌聲,我是唯一不會拍掌的那一個。
初到方格子的時候,靈感讓我洞悉「何謂創作」:
每一個人都懂得創作,在現實中我們看到,沒有任何人的創作可以取悅所有人,但只要他的作品能夠引起只有那麼的一個人的共嗚,又或許,某一個人試圖想用『創作』去表達他的情緒、感受、舒發..............,雖然沒有引起任何迴響,但另外的一個生命,藉著這些『作品』感受到另外一個生命的存在,感受到這個生命曾經有所表達的意圖,這些就是『創作』!而這些表達的背後,卻可以翻譯成每個人性所能理解的實在感覺:『開心、鬱結、孤單、悲傷...........』,甚至『它』就像『實物』般可以觸摸,不!它比實物更尖銳、更灼熱,直接衝擊人的心房,讓人潸然淚下,又或者熱淚盈眶。
私隱就是包含了自己的「情緒、感受、舒發、開心、鬱結、孤單、悲傷....」如果寫作去除了這種種,變成了完完全全與自己無關的虛構,我絕不會認同這是一篇有靈魂的文章。
你可以不認同我的觀念,甚至我的觀念有可能是錯的,但我不尋求改正,不尋求分辨對錯,我只尋求有血有肉,稍為的真情實感,那怕只有那麼的一絲絲。要逃避曝露私隱,又渴求寫作更上一層樓,我無話可說,祝你成功。
我認為「郁達夫」的《一個人在途上》,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