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的工作跟在大學時擅長的科目高度相關,但最後卻發現其實並不喜歡這份工作。
不少人畢業後的工作跟自己所學完全不沾邊,甚至自己對本科系的專業絲毫沒有興趣,會讀這個科系完全是應家人要求而讀。想找自己的理想職業,卻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專長,履歷到處投,一間公司換過一間,卻發現最終山窮水盡,因為企業也不敢用不穩定且對自己沒有想法的人。
我畢業後的工作跟我在大學時擅長的科目高度相關,但最後卻發現我其實並不喜歡這份工作。我曾經直接裸辭,毅然決然離開公司,並打定主意要轉換跑道,卻在面試了數十間公司後,最後在下一家公司又做回了一樣的工作,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所以被迫做回自己擅長的。
當時每天起床都有一股倦怠感,生活過的像行屍走肉,上下班都無精打采,打卡成了習慣。我每天都在反思:
難道我這輩子都要做一份,自己每天進公司前就感到不悅的工作嗎?我這輩子就定型了嗎?
萬幸,我從來就不是一個甘願聽命於任何人的人,包含我自己。後來透過不斷閱讀、聽他人的經驗分享,我發現過去自己的錯誤,也找到自己真正有熱情的事物。過程中,我檢討過去的錯誤、整理出一些觀念:
換工作應該是找到新方向的行動,而不是找到新方向的方法;透過換工作來找新方向,那新的方向真的是自己要的嗎?會不會又像前一個工作一樣,做一做發現不如自己的預期?
工作不能定義自己,理想的自己也未必體現在工作上。
工作不過就是讓自己取得一份薪水,用以支持自己成為理想自我的工具而已,而工具也只有適用與不適用之分,沒有理想與不理想之分。因此,換不換工作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也許有人的想法是理想自我就是做著理想工作的自己,但也許目前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可以達成。那或許此時更該把現在的工作當成工具看待,不妨當成一個跳板,不論這個工作是給你更多的成長機會、晉升條件、出國外派,還是給你薪水來付學費進修。
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過去裸辭的我不斷找尋心中的理想職業,但卻忘了,除了工作以外,我還有很多。
下班後的我不在這個崗位,只是我自己,這時候的我想做什麼都可以。
下班後我也不一定要跟別人介紹我的職業,我可以說:「我有很多專長,我會規劃、組織、教學,我善於聆聽、分析。」
利用下班、週末時間,我可以去上課、看展覽、聽講座,透過這些方法、資源來找尋自己的興趣或專長。
也許你過去所學的專業是應家人要求被迫去學,也或許你跟我一樣最後發現自己擅長的東西卻使自己快樂不起來;
但這都不代表你的價值沒了,而是你的價值還沒被發現而已。
找到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
比起不斷的挑剔自己不要什麼,明確瞭解自己要什麼能更快找到方向。
這些價值不一定要很明確,可以是一個模糊的事物,例如:權力、冒險、創新。
透過自我探索,找出自己重視的價值,在找尋自己的理想時,把這些價值納入考量,讓自己活在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之中。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更能明確自己在找尋的過程要往哪個方向前進,而不是等到碰到的時候才在思考:「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制定明確且符合自己認同價值的計畫有兩個好處:
第一,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有在成長,不是都沒有進步,藉此鼓勵自己,也讓自己不會像在汪洋中漂盪般,無所憑依;
第二,可以隨時檢視自己找尋的過程是否偏離,或是發現最後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能及時停止。
找尋理想自我的過程,就好像漂在汪洋之中,若沒有計畫,就像沒有了一艘船,很容易就失去方向而被風浪帶走,一個計劃就像一艘船,給你航海圖、雷達,讓你不至於被浪潮所吞沒。
追尋理想生涯真正的核心思維非找到「理想的職業」,而是「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我們從來就不該用工作或職業來定義自己,因為人生有很多不同面向,撇除工作、職業,你還是你,你的價值不會因此打折扣。
不論是探索興趣或自己的價值觀,有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要,那就是累積對自己的了解。
生活中缺的不是體驗,而是自我整理的過程。
很多人走馬看花的過一天,所以每天過的生活對他都只是複製昨天。
透過培養整理的習慣,時刻對生活做出微總結,養成自我覺察的能力,即使沒有特別體驗還是有幫助。
日子不可能每天都一樣,我們可以刻意製造差異,讓自己生活多一點驚喜或期待感,也許就能讓漂盪在汪洋上的船加點油,讓自己更快靠岸。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使你在生涯探索這片海洋中安穩掌舵,平順的駛向自己的理想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