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你是否曾經遇過這種情況:當你正在做工作報告時,主管卻一直低頭看手機或與其他同事交談,忽視你的能力。同樣的,有時候你交代新人的任務,他都劃錯重點,成果不如預期。這可能會讓你感到相當沮喪和困擾。
當你完成了一個任務,有沒有想過進行反思呢?就像下棋一樣,每一步都是關鍵,每走一步都要想著下一步怎麼走。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這個細節,但其實這些小細節可能就是你進步的祕密武器哦!
有一本超棒的書,曾培祐老師寫的《思考馬達》。裡面提到實用的方法,「啟動思考的四步驟」:提問、搜尋、結論和輸出。
第一個步驟「提問」:
想想一開始的例子,新人在工作上搞得讓人摸不著頭緒,你該怎麼處理呢?
壞提問:為什麼新人做事情都亂七八糟的?是不是我的解釋不夠好?但這樣問只會讓你在想他們做得為什麼這麼糟,對結果幫助不大。
而好的提問:如何能幫助新人提升工作品質,讓他們的產出符合公司要求?這樣問會引導你思考解決辦法,怎麼讓他們更容易記住重點,或者引導他們的工作更有條理。你有發現嗎?改變提問的方式,結果就有可能改善。
《可複製的領導力》這本書裡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說的是日本的大公司怎麼做事。他們規定,當你給員工分派工作的時候,要說五次,這樣確保大家都很清楚。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遍,你說:“嗨,小明,可以幫我處理授課的內容嗎?” 小明:“是!”轉身要走了。
第二遍,你說:“等等,別著急,請回來,再和我複述一遍。” 小明:“你是不是要我處理授課的內容的任務?這次我可以去做了嗎?”
第三遍,你問:“你覺得我要你去做這個任務的目的是什麼?” 小明:“我想你的目的是確保我們的教育訓練可以順利進行,這次我可以走了嗎?”
第四遍,你問:“別著急,你覺得在執行這個任務時,會遇到什麼突發狀況?在什麼情況下你需要向我報告?在什麼情況下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小明:“嗯,這個任務可能會有幾種情況……如果碰到A情況,我會向您報告。如果是B情況,我就自己決定。您認為這樣可以嗎?”
最後一遍,你問:“如果讓你自己執行這個任務,你有沒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議?” 小明:“如果由我來執行,我想可以在某個步驟……”
這樣總共說了五次,部屬就會對各種情況有所準備,做事更有信心。你認為這樣的方式是否比只說一次效果更好?這樣是不是能夠更接近最初的目標呢?
第二個步驟「搜尋」:
你知道嗎,廣播金鐘獎得主王介安老師有個習慣:隨身攜帶紙筆記錄。他在一年內寫了五本筆記本,記錄下班後的心得,包括主管、同事、客戶特點,甚至開會習慣。他不急著使用這些想法,而是常常翻閱,尋找修改的機會。隨著時間,他調整這些想法,讓它們變得更加成熟,他就付諸行動,這樣的方法使他的工作取得了好成績。
在《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實用的記錄筆記的方式。尤其現在數位時代,資訊太多了,為了保持心靈的寧靜,你可以學習怎麼整理待辦事項,讓生活和工作都都回到常軌,不再混亂、忘東忘西的。書裡的作者本身有注意力缺失症,容易被各種有趣的東西吸引,但他使用筆記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讓生活變得更有秩序。
搜尋的方式有三種:首先是「記憶搜尋」,就是回想自己以前的經驗,也可以查閱自己的筆記;其次是「廣泛搜尋」,就是上網找資料和閱讀相關書籍;最後是「聚焦搜尋」,就是問問身邊的專家或者參加相關的課程。這樣可以幫助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第三個步驟「結論」:
如果遇到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不用擔心。你可以簡化問題,加上數字或選項。舉個例子,如果原本問「整理筆記有哪些好處?」找不到答案,就改成問:「整理筆記的一個好處是什麼?」這樣問題變得簡單,也更容易找到確定的答案。這樣你的大腦會更有頭緒,問題的難度也會降低,結果會更好喔!
第四個步驟「輸出」:
如果你得出了一個結論,但不把它記下來或說出來,很容易就會忘記。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不真的付諸行動,最後可能就會失去這些想法。輸出的過程就等於是在思考,這樣才能確保你的想法得以保存下來。
《費曼學習法》一書提到重要的觀念是「輸出」,就是把你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重新講出來,確保你自己和別人都能懂。2017年的蓋普洛公司調查顯示,人們讀完書後的處理方式,有43%的人讀完就忘了,21%的人把書放著,卻不再看,20%的人會寫筆記整理學到的知識,只有16%的人會用自己的話再複述一遍。所以呢,輸出有強化學習的作用。
小結
要改善職場和生活中的難題,可以運用四個步驟:先是提問,接著搜尋相關資訊,然後得出結論,最後把結果輸出。
如果你剛好看到這段話,我要分享給你,這本書說的是鍛鍊你的思考肌肉!它的最終目標是希望你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