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聽說讓老人追憶過去,有助於防止老人癡呆,最近常與母親聊起過往,讓她回顧過去,而這種回顧有兩方面功能,ㄧ是能透過不斷的回溯,將片斷的人生故事串聯,形成較為完整的畫面,有助短期與長期記憶的維持,另外回憶使老人的能對平淡的生活再起熱情,以昔日的美好來彩繪目前的生活,如憶起那件為父親生日手織的毛背心,就讓她再拿起鉤針編織起來。
這樣漸漸找回記憶的完整性與對生活的熱情,也讓母親找回對自己的認同感。
因晚年裏無所事事的時間不斷的拉長,會使許多老人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究竟是誰與周遭世界的身體感不斷的疏離,糢糊的身體邊界,逐漸消失的自己,日復一日空洞的存活,造成時間感的消失,生活已沒有絲毫熱情,什麼就都不具意義了,老人癡呆的風險就與日俱增。
而幫助老人找回「自我認同」,這就是與自我的對話。現代許多人對迷失自我‘懷疑自己,也就是缺少了這樣的對話。
因物質生活較為無虞,現代人抗壓性越來越薄弱,有許多人對存在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讓人想逃開這個世界,有人選擇避世自我封閉,成了宅男`宅女。有人遠離城市選擇鄉林生活,想要自給自足,離開人群。而有更激進的人,可能就了結自己。
因此自我認同感對任何人都是太重要了。
這在哲學這稱為「敘述自我」的能力。
盧梭在《懺悔錄》中曾說「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西方的哲人常透過對自己的檢驗來找到真實的自己,進而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現今社會許多人生活中充滿自我安慰,活在虛假自我的迷思難以自我認同。
我究竟是怎樣的人,過去`現在時間軸裡的「我」是否真正的活過,我又曾失去了什麼,又曾得到什麼呢?
所以檢視自己的過去,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如西方哲人藉由「懺悔」找回自己,也是可行的。
而在佛法「懺悔」也是一門極為重要的修行。六祖惠能大師說:「懺者,懺其前愆,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更不復作,故稱懺悔。」
四十華嚴經卷四十普賢行願品所載懺悔文之第一句「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佛法的懺悔是深遠且全面地,因有徹底的懺悔才能
愆過向善,過去告別,迎接新生,也就是借由真正的改變自己進而認同自己。
人活著就是要不斷的探問自己,與自己對話,回顧過往也前瞻未來,將記憶的片斷連貫為自己生命的歷程,如此無情的歲月將永不會泯滅生存的意志,堅韌的生命力將使心靈豐饒,人生的火炬必將永不止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