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以語言重建所有失落的愛與存在的意義──《末日狂戀》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身為同志,有時候很難想像未來。

我不知道這樣說正不正確,但至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九〇年代(或更早)的同志們似乎容易陷入一種無未來之感。那種對未來的虛無感來自整個社會,也來自 LGBTQ 這個群體自身(當然早期根本還沒普及 LGBTQ 這個詞彙)。

《末日狂戀》開頭沒多久,便從看不見臉的主角口中道出:「年輕時,我想我正在見證,見證著一些事物的結束、歷史的結束、電影的死亡。沒有未來。」

This is the end。每一天,張開眼都不小心會對自己提出這樣的疑問──會不會今天就是結束的日子了呢?也許身旁躺著誰,依然很難想像明天。總之我們不會有小孩,那時候也沒辦法結婚,也許過兩天身邊的人就被逼著當一個「正常人」,或者假裝自己是正常人而離去。那是關於感情的末日。另一部分的終結更是直指整個意識/感受上的沒有明天。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又哪來的明天?

raw-image

《末日狂戀》(This Is the End)幾乎是導演半自傳式的散文電影,導演 Vincent Dieutre 將自己的經歷放入電影中,片中訴說著一位來自法國的製片,到訪 Los Angeles 與四十年前的舊識相會,兩人在疫情的大城中探尋著生存與愛,叩問著生命的意義,並在龐大的末日感中試圖挖掘出一些光作為解答。解答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也許是城市的街景、也許是詩句、也許是天光或夜色,也許是來自愛人相擁時靠近的鼻息。電影取用了許多細微的日常細節和文學作品,透過主角的眼以及角色的口述展現在眼前,交織出一片這個世代獨有的奇異光景、感受與解答。

曾經有著「天使之城」之稱的 Los Angeles 中的西好萊塢區,如今在時間的推移下卻顯得慘澹無光,隨著主角開車的視線,整個城顯得昏黃,彷彿沒有明天,伴隨著疫情帶來的封閉與混亂,更加強了末日之感。隨處瞥去都是一種接近虛無的虛假亮麗,那種亮麗有點陳舊,像脫漆或者褪色的老舊畫面。穿越在天使之城中,似乎沒有天堂,眼見之處都只剩意識與情感上的廢墟。

關於「終結」的議題隨著窗外接連的景象,展開了一連串的叩問,伴著大量詩語言的堆疊,嘗試在生命的混沌中堆疊出解答。

raw-image

電影以四個看似獨立但又在許多細節相互呼應的畫面交錯而成。其一是主角乘著車穿越城市的視角,他透過車窗看著各種變換的街景,以法文訴說著眼前的城市如何讓他感到虛無,和對藝術、語言、文化崩塌的悵然;其二是泳池與蛇的畫面,突如其來地落下一聲轟然的聲響,畫面裡頭便出現泅泳的蛇,這是一種與天使相對的隱喻,是某種邪惡與崩壞的象徵,是墮落或者恐慌的延伸;再者是一段又一段奇異的詩篇,在俱樂部中被讀出,配著迷幻的音樂與光線,偶爾舞蹈或者搖擺,所有的詩句都是引誘與叩問,試著逗引出末世殘存的希望,同時向所有的可能提問,並以詩的語言試圖找回真實的感受;最後則是如 GIF 般循環撥放的相擁畫面,那些相擁或者親吻,以極短的秒數被切成碎片般的畫面,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像是所有的日常,總以某種方式無限重複。

四個部分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與視角在探尋存在的意義、探究愛的本質、拷問世界的同時也質問著自己,四個片段以不同的方式論述著生而為人的那種身為失落一代的共感。無論何種形式或者角度,都傳達出了一種此時此刻,一切的一切都正在崩塌之感。「終結」、「死亡」等詞彙反覆地在電影中出現,於是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存在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見、所感受的一切是否真的有其意義?

raw-image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許多的穿越:時間的穿越、空間的穿越、意識型態的穿越、歷史的穿越。六十多歲的歐洲老年男同志主角,以這樣的身分從青春穿越了四十年來到現在,也以這樣的身分從歐洲穿越了空間來到 LA。在眾多的穿越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總有一種不確定性的龐大終結感存在,總有一切在不斷地死去或逝去,這樣的「無未來感」不斷膨脹,在愛的議題上亦如是。不得不去想,身為同志,無論如何穿越,是不是永遠都會被困在這種只剩終結的無未來感受中?

主角與舊識的再相遇,必定燃起了一種熱烈的慾望和流動,可同時也有什麼正隨之逝去。片中一段關於愛的質問,主角問對方是否愛他,對方回道「我不知道,也許我們該回到四十年前那種極具儀式感且刻骨銘心的愛戀。」這段敘述非常淡然,主角悠緩地說著,頓時,關於愛的一切,我們沒有人有解答。

正因為對所有的失落與崩塌感到茫然無助,電影中的人們把希望放在詩中。讀詩俱樂部裡頭,詩句不間斷地流洩而出,有些詩句呼應著愛與存在,有些則放浪或叛逆,有些帶著挑釁意味。全片出現了十多首文學作品,來自不同年代、不同性別、不同國家的作者,導演 Vincent Dieutre 在訪談中提到,透過這些詩,他期望去思考在不同的時空底下,這些散落在不同時間軸上的詩作與發聲者們,關於語言的展現是否相同?有趣的是這些散落在許多不同向量的詩作,卻又都存在某種幽微的共鳴。

raw-image
「文學已經在迷失在商業模式中了,電影只剩下對災難的熱情。似乎只剩下分享詩作,在聚會中那樣自由、敏感的朗讀詩作(像是一個小型的活動)能帶給我活著的真實感受。」

這是一部以語言堆疊出的電影,有影評人稱他為散文式的電影,我倒覺得電影本身其實就是一部巨大的詩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斟酌設計過的呈現,每一個畫面、每一顆鏡頭,無一不是動人的佳作。

關於末日與終結, Vincent Dieutre 所說的末日與終結,是關於一座城、關於這個世紀、關於藝術與文化、關於同志,又或者也關於人生。末日之感在這對老年男同志的身上顯得特別鮮豔,但我想也許所有人,都被困在這個將要崩塌的困境裡頭,而《末日狂戀》中也許剛好會有那麼一句話或者一個畫面,能成為你/妳存在的解答。

raw-image
劇照提供/酷兒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raw-image

𝟐𝟎𝟐𝟑 第十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影展期間|𝟏𝟎.𝟐𝟎(五)- 𝟏𝟎.𝟐𝟐(日)、𝟏𝟎.𝟐𝟕(五)- 𝟏𝟎.𝟐𝟗(日)
影展購票系統|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影展資訊| https://tiqff.org.tw/Default.aspx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烏托邦裡膨發的性慾望,直指的是人之原始本能,對於生命、新生、消亡的終極──感覺到活著的需求。她偷情,她與陌生人做愛,也和丈夫做愛;她直勾勾地看著男人在路邊撒尿,她會在醜噁的男人發出新生啼哭時將其擁抱入懷。我不想矯情地說,唯有透過做愛她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會說,那是女主角/導演的一種探尋,一種悟得。
《餐廳失控夜》用一場戲看安迪和廚師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默契:負責調製醬汁、烹煮主菜、擺盤的人員,相互配合得分秒不差,帶出食材的最佳風味。安迪和廚師們的呼吸都在同一個頻率上,沒有人過於急躁,也沒有人太過緩慢,一切都很完美。然而,隨著安迪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他先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開始造成影響⋯⋯
重看一次《曼哈頓》,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電影裡大量置入的壯麗城市景觀與文化人優越感,明顯是刻意用精緻糖衣包裝的虛華,奪人眼目的外貌卻藏不住編導伍迪.艾倫自詡為知識份子(實則放不下老白男心態)意識下的自溺與耽戀,缺乏對中產階層偽善文化的有力批判與深刻自省。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烏托邦裡膨發的性慾望,直指的是人之原始本能,對於生命、新生、消亡的終極──感覺到活著的需求。她偷情,她與陌生人做愛,也和丈夫做愛;她直勾勾地看著男人在路邊撒尿,她會在醜噁的男人發出新生啼哭時將其擁抱入懷。我不想矯情地說,唯有透過做愛她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會說,那是女主角/導演的一種探尋,一種悟得。
《餐廳失控夜》用一場戲看安迪和廚師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默契:負責調製醬汁、烹煮主菜、擺盤的人員,相互配合得分秒不差,帶出食材的最佳風味。安迪和廚師們的呼吸都在同一個頻率上,沒有人過於急躁,也沒有人太過緩慢,一切都很完美。然而,隨著安迪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他先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開始造成影響⋯⋯
重看一次《曼哈頓》,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電影裡大量置入的壯麗城市景觀與文化人優越感,明顯是刻意用精緻糖衣包裝的虛華,奪人眼目的外貌卻藏不住編導伍迪.艾倫自詡為知識份子(實則放不下老白男心態)意識下的自溺與耽戀,缺乏對中產階層偽善文化的有力批判與深刻自省。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高達電影作品裡的女性形象總是難以捉摸,而故事中的男人也往往深受這神秘感的召喚,而「愛」便是理解自己與對方、穿透秘密的唯一途徑──費迪南對瑪麗安說:「我無法和妳真正對話。妳沒有思想,只有感情。」瑪麗安則回應道:「不對,感情中就包含了思想。」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普莉西拉用時尚革命,走出有毒的情感關係,演繹出屬於她自己的時代風華。我們應該為她喝采,讚嘆她斷開情愛糾纏、迎向新生的勇氣。在貓王於1977年猝逝後,普莉西拉繼續用女性的柔韌堅強,譜寫她精彩的人生篇章,直到今天。
Thumbnail
生而為人的命運之途,或甚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選擇,只有如此絕對的二元對立嗎?我們看似溫柔、實則暴力地擇善棄惡──假裝世界永遠是公平的,假裝灰色並不存在,相信天秤兩端永恆的矛盾終能化解,相信愛是真的能戰勝一切。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當寫實到極限,就是魔幻登場之時。這個魔幻不在於奇觀,而在於終於,與第一次,看到。那些鄉野傳說的起伏,你我和故事主人翁們並不陌生,可唯真正將心靈的眼睛撐開,神秘始流洩、全面蒙上、將一切曳引至另個同模樣卻再也不同的所在。
Thumbnail
即使爸爸離家已經數十年,但三姊妹都還在幫忙林秀英承擔失去丈夫的傷痛與怨恨,甚至分工擔任起父親的角色。就算年歲過去,愛的餘溫已逝,秀英仍然掛著這道傷,女兒們也一起受苦。她期待好心有好報,卻發現自己好心了一輩子,那個狠心離家的、比較「壞」的人似乎過得比較好。甚至,再更細想,對方也沒那麼壞,但命就是比較好
Thumbnail
我們習以為常的類型劇模樣,似乎總以洗盡俗世鉛華的視角,或藉著放大外在與內在需求間的矛盾去談親密關係中的遺憾與圓滿,把愛情宗教化成「想得而不可得」的超然普世價值,而黃綺琳顯然不甘心做它的祭司。在《金都》中,愛情似乎沒那麼高尚,反倒是生活的瑣細零碎成了將這形而上價值硬生生拖回地表的無窮引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高達電影作品裡的女性形象總是難以捉摸,而故事中的男人也往往深受這神秘感的召喚,而「愛」便是理解自己與對方、穿透秘密的唯一途徑──費迪南對瑪麗安說:「我無法和妳真正對話。妳沒有思想,只有感情。」瑪麗安則回應道:「不對,感情中就包含了思想。」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普莉西拉用時尚革命,走出有毒的情感關係,演繹出屬於她自己的時代風華。我們應該為她喝采,讚嘆她斷開情愛糾纏、迎向新生的勇氣。在貓王於1977年猝逝後,普莉西拉繼續用女性的柔韌堅強,譜寫她精彩的人生篇章,直到今天。
Thumbnail
生而為人的命運之途,或甚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選擇,只有如此絕對的二元對立嗎?我們看似溫柔、實則暴力地擇善棄惡──假裝世界永遠是公平的,假裝灰色並不存在,相信天秤兩端永恆的矛盾終能化解,相信愛是真的能戰勝一切。
Thumbnail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Thumbnail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當寫實到極限,就是魔幻登場之時。這個魔幻不在於奇觀,而在於終於,與第一次,看到。那些鄉野傳說的起伏,你我和故事主人翁們並不陌生,可唯真正將心靈的眼睛撐開,神秘始流洩、全面蒙上、將一切曳引至另個同模樣卻再也不同的所在。
Thumbnail
即使爸爸離家已經數十年,但三姊妹都還在幫忙林秀英承擔失去丈夫的傷痛與怨恨,甚至分工擔任起父親的角色。就算年歲過去,愛的餘溫已逝,秀英仍然掛著這道傷,女兒們也一起受苦。她期待好心有好報,卻發現自己好心了一輩子,那個狠心離家的、比較「壞」的人似乎過得比較好。甚至,再更細想,對方也沒那麼壞,但命就是比較好
Thumbnail
我們習以為常的類型劇模樣,似乎總以洗盡俗世鉛華的視角,或藉著放大外在與內在需求間的矛盾去談親密關係中的遺憾與圓滿,把愛情宗教化成「想得而不可得」的超然普世價值,而黃綺琳顯然不甘心做它的祭司。在《金都》中,愛情似乎沒那麼高尚,反倒是生活的瑣細零碎成了將這形而上價值硬生生拖回地表的無窮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