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異鄉人:本來活在這世界裡就像地獄一樣,死去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要講的,是一個和世界關係產生了疏離異變的人。

荒謬,貫穿這整本書。主角不解為何世上大家對於每件事上都必須建立意義,大家都人云亦云地追隨者社會的標準。

異鄉人|卡繆

異鄉人|卡繆

這讓我想到濱湖散記裡的:「大部份的人似乎都不曾認真思考過房子的意義,卻認為一定要跟鄰居一樣擁有一棟房子,導致他們一生過著沒有必要的貧苦日子。」

大家都忙著追隨著社會的步伐,一切事物都有這既定的原因和解釋。可當你抽絲剝繭,一層層推進的了解每件事物的意義就突然了解到 - 萬物皆無意義。就在這醒覺的剎那,也就產生了「荒謬感」。

主角不曾停止反抗社會上各種嘗試掩蓋「現實就是荒謬」的謊言,也就因為這樣他成為了社會的異鄉人。也是因為對社會的疏離感和覺醒,使他冠上了死刑的命運。一個人無法依照別人預期那樣佢感受並表達對母親之死的哀傷,卡繆要藉由這樣的人來表示、暴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荒謬。

故事中不時穿插關於天氣、聲音、氣味的描述,彷彿讓我們也身處在同樣的情境之中。炎熱的天氣就像無處不在的荒謬,強烈的熱氣濃罩著整個社會,讓已覺醒的人透不過氣。

他生活的方式就像具行屍走肉、甚至不能說他是實實在在的活著。我表面上看起來也許是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很確定,對一切很確定,對自己的人生和即將來臨的死亡很確定,比起他擁有更多的自信。沒錯,這是我手上僅存的籌碼。可是至少我掌握了此一事實,一如它掌握了我。

他認為牧師只是過著社會為他建造的人生,而他因為不被荒謬所掌控,真切的作著自己的選擇。可也因為他堅決的過著自己的人生,掌握了對自己生命的控制,他同時也被社會孤立,但他也不在乎。縱使這樣,他還是避免不了活在這虛構的社會規則裡。他因為社會裡的規範,他被判了死刑。可本來活在這世界裡就像地獄一樣,死去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從我遙遠的未來,一股暗湧穿越尚未到來的光陰衝擊著我,流過至今我所渡過的荒謬人生,洗清了過去那些不真實的歲月裡人們為我呈現的假象。他人之死、母親之愛、他的上帝、他人所選擇的生活、他人所選擇的命運,與我何干?


故事結尾,主角的釋放更是把這荒謬感推上另一個層次。他看透了世界上荒謬所虛構的社會,厭倦社會對他的規範。他選擇擁抱荒謬,到最後他釋懷了。

—————————

書名:《異鄉人

作者: 卡繆

原文作者: Albert Camus

譯者: 張一喬

出版社:麥田

—————————

延伸閱讀:

還有其他關於卡繆、存在主義和荒謬為題的創作~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正因為艱難,所以必定更深刻,也必存留更久。」 讀你讀不懂的書,比讀讀得懂的書,要來的重要、來得有價值,這是作者所說的話。所以我也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帶我去了解我不完全看懂的卡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如果想要好好認識卡繆的作品和背後的想法,這一本書真的大推!)
《鼠疫》帶出了人類與荒謬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荒謬所應採取的態度。其最終目的在於,人類需要走出荒謬的狀態。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也浮現了社會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 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唯有透過閱讀摸索著破碎的線索,從而參透這個世界。
「正因為艱難,所以必定更深刻,也必存留更久。」 讀你讀不懂的書,比讀讀得懂的書,要來的重要、來得有價值,這是作者所說的話。所以我也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帶我去了解我不完全看懂的卡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如果想要好好認識卡繆的作品和背後的想法,這一本書真的大推!)
《鼠疫》帶出了人類與荒謬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荒謬所應採取的態度。其最終目的在於,人類需要走出荒謬的狀態。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也浮現了社會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 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唯有透過閱讀摸索著破碎的線索,從而參透這個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女性對理想伴侶的期望,不再是傳統的霸道總裁形象,而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支持與照顧的好男人。選擇伴侶的重要性在於對彼此情感的細緻投入,以及共同承擔生活的重擔,才能建立愉快和諧的關係。透過這個故事,讀者可以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愛與支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毛生活中的勇氣,自由與冒險的追求。在三毛的作品,感受到她在冒險中流露出的幸福與愛,並反思成長過程中勇氣的稀少。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Thumbnail
▍人無法改變生活,反正什麼樣的生活都是一樣的。 今天看了一本相當有名的卡繆著作——《異鄉人》。 故事在敘說一名對生活無所謂的男子,因為一時情緒不清,槍殺了一名跟朋友有怨的阿拉伯人。但因為平常抱著無所謂的生活態度,沉默寡言,被認為是聰明且無情的蓄意謀殺。 莫梭(男主角)在故事開頭,接到了一通安養院來的
Thumbnail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帶讀者回顧過去三年對抗新冠疫情的紀錄,以及教導民眾如何防範下一次可能的疫情。
Thumbnail
套句一口經濟學Charles老師說的,在經濟學上判讀數據時,不能只看單一個數據,要去了解這個數據的計算方式,你才能真正看懂眼前這個數據的真實含意。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建議客人「為冰箱買 18 條巧克力」為何能刺激購買?一則廣告背後的消費心理學 1. 「為冰箱買 18 條巧克力」為何促進消費? 2. 錨定與調整法則,改變問題框架 3. 消費者其實不理性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比利時藝術家用人臉辨識監測議員滑手機次數!AI舉起了人民法槌還是凸顯危機? 1. 利用AI來分析政客們在會議期間,是否有滑手機; 2. 人臉辨識技術被濫用的危險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女性對理想伴侶的期望,不再是傳統的霸道總裁形象,而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支持與照顧的好男人。選擇伴侶的重要性在於對彼此情感的細緻投入,以及共同承擔生活的重擔,才能建立愉快和諧的關係。透過這個故事,讀者可以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愛與支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毛生活中的勇氣,自由與冒險的追求。在三毛的作品,感受到她在冒險中流露出的幸福與愛,並反思成長過程中勇氣的稀少。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Thumbnail
▍人無法改變生活,反正什麼樣的生活都是一樣的。 今天看了一本相當有名的卡繆著作——《異鄉人》。 故事在敘說一名對生活無所謂的男子,因為一時情緒不清,槍殺了一名跟朋友有怨的阿拉伯人。但因為平常抱著無所謂的生活態度,沉默寡言,被認為是聰明且無情的蓄意謀殺。 莫梭(男主角)在故事開頭,接到了一通安養院來的
Thumbnail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帶讀者回顧過去三年對抗新冠疫情的紀錄,以及教導民眾如何防範下一次可能的疫情。
Thumbnail
套句一口經濟學Charles老師說的,在經濟學上判讀數據時,不能只看單一個數據,要去了解這個數據的計算方式,你才能真正看懂眼前這個數據的真實含意。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建議客人「為冰箱買 18 條巧克力」為何能刺激購買?一則廣告背後的消費心理學 1. 「為冰箱買 18 條巧克力」為何促進消費? 2. 錨定與調整法則,改變問題框架 3. 消費者其實不理性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比利時藝術家用人臉辨識監測議員滑手機次數!AI舉起了人民法槌還是凸顯危機? 1. 利用AI來分析政客們在會議期間,是否有滑手機; 2. 人臉辨識技術被濫用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