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這本書分享了他的工作[遺物整理師]紀實內容,每天社會角落裡不斷地有悲歌發生,絕大多的孤立者和貧窮是劃上等號。我們可以省思,進而多關心周遭的人,也不將自己孤立,那麼這世界是否會溫暖許多,遺憾減少很多呢~~~
我是遺物整理師 作者:金完
死者的軀體並不像電影或電視劇中呈現的那樣,睡著了一樣維持完整狀態。若是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管疾病,或像肺栓塞之類的肺部疾病而死亡,只要放二、三天,就會從體內湧出大量血液及體液。如果是上吊自殺,在停止呼吸之後,直立的四肢會失去調節肌肉的力量,身體像鬆脫的閘門般,各種污物也會排泄出來。曾有人說過:「人體就像有機的化工廠」,真是非常好的比喻。人死了之後細菌增生,各種器官會膨脹,像氣球一樣越來越大最後爆炸,腹部爆開後會將所有液體流到體外。以成年男性為基準,體內水分所估的比重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人體內的有機物質和水分一起湧出體外後腐爛,越過窗戶和牆壁滲透出去,連巷口都飄散這悲劇性的氣味。
所謂的安樂死,終歸也是因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委託醫療人員之類的第三者殺死自己。雖然在韓國對於「中斷維持生命的延命醫療」,逐漸傾向允許的方向修改法律,但對於積極性的助力自殺,「受囑託和承諾殺人的相關刑法」依然嚴格禁止。荷蘭、瑞士、加拿大等國家從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各種規範和條件,將安樂死合法化。美國俄勒岡州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允許安樂死,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贊成「自我選擇」的助力自殺。在允許安樂死之前,社會學家們曾擔心,在公共保險基礎設施中被冷落的高齡經濟弱勢者會集結,但實際上反而是具有經濟能力的高學歷者蜂擁而至。一個人生活很難,一個人要死也很難,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沒有別人的幫助,我們都無法活下去。人類存在的諷刺,是我們總背負著死亡而活。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必然會面臨死亡,誰也沒有例外。生與死就像硬幣的兩面只有單面是不成立的。也許我們一直以來只關注「生」,因為這是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方向,從來就沒有機會看看背後。從出生的瞬間開始,我們就走向死亡,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人類存在的諷刺。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對死敬而遠之、嚴肅以待,認為把「死亡」拿出來討論是無禮的,所以或許這本書裡的紀實內容,算是比較激進的呈現吧。
別因為窮困艱苦而讓自己太沉重。有智慧的賢者會明白沉重是一種損失。不管是錢包扁了、餓肚子了,只要此刻正在笑,這一瞬間就是幸福,就像人都會死,是絕對不會改變的事實。
英國探險家,在一九二四年第三度挑戰攀登母峰時喪生。他在被問及為何想要攀登聖母峰時回答,「Because it is there. 因為它就在那裡。」成為至今經常被引用的名言。
有「莊嚴的收成者」之意,形容身穿黑長袍、手持鐮刀的骷髏。《聖經》中將信徒喻為麥子,待時候到了就會被收割(上天堂),因此鐮刀為死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