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整本書主要談論的是作者對於多數人如何對待金錢和財富的觀察、以及提出他對此的想法。
根據作者的觀察,一個人怎麼用錢或是理財,其實都來自於人的心態,而心理自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因此他將這本書命名為《The Psychology of Money》(直譯:金錢的心理學)。
書中提出了18個作者認為相當重要、並且會影響我們理財的心態,並且用了大量的例子來做說明。
我認為一個人在開始投資理財行動之前可以來看看這本書,而對於理財還沒有什麼想法的人,此書更是值得一讀。
作者是美國人,也因此裡面的例子幾乎都是美國人,書中也有許多篇幅談論美國歷年來的重大經濟事件。我也在閱讀書的過程裡去搜尋了一些作者提到的重大經濟事件並做了一點了解,例如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2007年次貸危機與2008年金融危機等等。
但我認為裡面許多概念,仍是在談論人類與金錢、財富的關係與想法,因此也能帶我們許多不同角度的看法,以此反思並探討金錢與財富對於我們而言是什麼。
在買這本書之前我翻了許多的評論,有很多篇幅提到這本的中譯本翻譯並不甚理想。身為Kindle的用戶,我最後決定直接在Kindle上購買閱讀英文原版。
但也因為自身的英文與對美國歷史文化的了解並沒有到十分深入,因此若下面的分享偏離或誤解了作者的意思請多見諒,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分隔線===
作者在開頭分享了一個小案例,說一個人因為情緒控制不佳,導致原本擁有許多財富的他從發財致富到破產,只經歷了很短的時間。
作者認為一個人能成功的理財,並不是因為有厲害的硬實力,而是有好的心態能採取適當的選擇與許多微小的行動──這種軟實力。
我想這也是作者將這本書命名為《The Psychology of Money》(金錢的心理學)並寫下這本書的原因。
接下來作者分了20個章節去闡述他的看法。
1. No one’s crazy沒有人是瘋子
因為每個人成長背景的不同、對於世界運作方式的理解與認知也有所不同,也因此對每個人來說,他所做下的決定必定是合理的,即使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個瘋狂的決定。
“We all think we know how the world works. But we’ve all only experienced a tiny silver of it.” (我們都認為自己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但我們其實只經歷過一點點。)
我覺得這也很好地告訴我們為何別人的經驗 (不管是致富經驗、甚至生活經驗或想法等等) 只能當作參考使用。因為我們不是他,我們無法在做下每一個決定的時候都複製他的想法、做下同樣的決定,也因此自然會導致出不同的結果。
2. Luck & Risk幸運與風險
幸運與風險是手足的關係,他們往往會一起出現。
也因為幸運與其潛在的風險,讓很多看起來很好或很糟的事,事實上可能並非表面上看起來的很好或很糟。
而決定一個人是否幸運或是不幸,通常決定性的關鍵都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外在發生的事情。
這部份讓我想到我們常在日常中看到的「倖存者偏差」。
當我們過度關注「倖存」的人事物,從而造成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也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維基百科)
因此在觀察一個人的經驗、或是一件事時,或許更多的考慮它潛在的可能性會讓我們下的決定更加的全面或客觀。
作者也在後來進一步闡述這個概念:我們往往會簡化事實、讓它變成一個易於理解的故事,但這往往會導致錯誤的認知。
勇敢與魯莽往往就在一線之間,或許決定那條邊界線的,就是幸運與風險的差異。
3. Never Enough 永遠不夠
作者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不滿足、想要更多,也就是貪得無厭這件事。
有兩名在當時相當富有的人,因為想要有更多的財富 (提高身價) 而進行了內線交易,卻因此身敗名裂而入獄。
貧窮會使人不惜代價去冒險;但這例子卻是因為不知滿足、因為貪圖更多而去冒險,因此賠上了自己所有有形無形的資產。
Warren Buffet (華倫‧巴菲特) 說到:
If you risk something that is important to you for something that is unimportant to you, it just does not make any sense.
如果你為了不重要的東西而去冒險賭上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物,那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建議我們要注意自己的目標不要因為得到了更多的金錢、權力或名聲就不斷地往上移動,因為那會需要冒越來越大的風險 (也就是失去所有現在擁有的) 去得到更多的。
而我們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往往就是讓這個目標移動的原因之一。
一山還有一山高,我覺得能很恰當的說明這個概念。不管怎麼比,我們永遠都會看到天花板不斷地往上增加,永遠比不完。
“Enough” is realizing that the opposite -- an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more -- will push you to the point of regret.
「足夠」是指意識到相反的情況——貪得無厭——會讓你後悔不已。
就像我們知道吃飽是什麼樣的概念,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吃飽後還一直吃、因此而嘔吐,並不是一個好的感覺。
知道有些事情不足以讓我們冒險失去,會幫助我們了解「足夠」這個概念。例如:名聲、自由、親友家人、快樂……等。
4. Confounding Compounding 複雜的複利
複利的概念作者以華倫‧巴菲特為例子作說明。
很多人將重點放在他是如何厲害的作投資而有至今的身價,但作者提出他的看法:他真正厲害的地方是他的持之以恆,更白話的說,就是時間。
他從青少年時期就不斷地在做投資,沒有中斷過。也因此到他中年後,複利的效果明顯展現了出來,他的資產像是滾雪球般越來越快、越來越多。
複利並不是一個直覺且可直接觀察到的概念,也因此我們往往會忽視它的潛力。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在做投資時,與其關注短時間內一次性的巨大報酬,不如多關注那些可以穩定提升的方法,讓複利作用。
5. Getting wealthy vs. Staying wealthy 得到財富vs守住財富
Good investing is not necessarily about making good decisions. It’s about consistently not screwing up.
厲害的投資不一定與做出好決策有關,而是持續的不搞砸它。
得到錢財 (getting money) 和守住錢財 (keeping money) 是兩種不同的技能。得到錢財需要主動去冒風險才能獲得;但守住錢財卻相反,要去避開風險。
而守住錢財其實也和前一章的複利效應相呼應:若不能好好地守住財富,那麼複利便無法作用了。
後面有個概念很有意思,作者認為雖然計劃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在計畫未按計畫實行時要變通,因為未來總是充滿了未知。
這部分的概念與之前我讀《人生4千個禮拜》中第二部作者談到的概念相呼應,推薦有興趣的讀友看看。
《人生4千個禮拜》閱讀心得&摘要筆記
在計畫中保留出錯的餘地 (Room for error) (又可稱為margin of safety (安全邊際)),是作者認為讓計畫保持彈性的方法。
6. Tails, you win 長尾效應
作者在這章裡面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決策中──即使有些失敗了──但只要有幾個成功,便能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巨大效益。而這樣的效益就是所謂的長尾效應。
而長尾效應也能協助我們在做出不理想的決策後不會失去一切。
A good definition of an investing genius is the man or woman who can do the average thing when all those around them are going crazy.
投資天才的一個很好的定義是:當周圍的人都失控時,他們仍然可以做出普通的事。
7. Freedom 自由
能自由地運用我們自己的時間,其實就是財富給我們的最大回報。
前面作者談到了快樂 (happiness) 的定義,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雖然有所不同,但快樂的本質是一樣的:人們能夠自由的決定要怎麼生活 (Control their lives)。
作者在讀大學時,一心想進入高報酬的投資銀行工作。
但在他順利進入實習後,卻發現這行的報酬雖然高,但工作時間也是超乎常人能忍的長,幾乎吃掉了他所有醒著的時間。也因此他體會到了能夠自由運用時間是多麼的重要。
8. Man in the Car Paradox 車內人悖論
沒有人會比你自己更在意你的財產。
例如擁有超跑的車主,會認為開著超跑在路上走是個告訴別人自己多厲害、多有錢、多重要的好方法,但事實上,旁人看到的是車子有多好、或是想像自己也有一台那樣的車多好,而不會在意車主是誰。
也就是說,其實擁有這些名車、名牌、珠寶等東西,其實本質上是希望別人羨慕自己,而悖論就在這裡:他人並不會羨慕他這個人,而只是羨慕擁有那些東西。
9. Wealth is what you don’t see 財富是你看不到的東西
承前一章的車內人悖論,作者認為花錢在向他人展現自己擁有多少財富,其實反而是最快減少自己財富的方法。買各種名車、名牌、珠寶作為展示自己財富的手段,會讓人陷入虛假的富有;然而在銀行裡看不到的資產,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富有。
We should be careful to def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althy and rich.
我們應該謹慎界定富有與有錢之間的差異。
有錢 (rich) 是指目前的收入,例如一個人能買下10萬美元的車代表他有可以支出10萬美元的能力 (即使是貸款買的);富有 (wealthy) 則是指未支出的收入,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提供你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
但富有困難的地方在於它是看不見的。我們可以找到一個Rich的人並且模仿他,但我們很難找到一個Wealthy的人模仿學習。
10. Save money 儲蓄
在這裡有兩個重要的概念。
(1)建立財富其實無關薪水或是投資收入,而在於儲蓄率 (savings rate)。
(2) the value of wealthy is relative to what you need.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要有關。)
假設一人有8%年報酬率卻只需要一半的支出就能感到快樂,但另一人雖有12%年報酬率但支出也跟著大幅提升。前者雖然是比較不厲害的投資者,卻實際得到了更多。
提升儲蓄的方法在於花的更少;能花的更少代表你渴望的東西更少;而能渴望更少的方法,則在於你不在乎別人是怎麼想你。
Intelligence is not a reliable advantage in a world that’s become as connected as ours has. But flexibility is.
才智不是在我們這個相互連接的世界中一個可靠的優勢,但靈活性是。
後面作者談到了儲蓄的目的。很多人認為儲蓄不外乎是為了某些可見的目標 (買車、買房、退休),但作者認為儲蓄真正的目的是在於靈活性 (flexibility),也就是在未來能做選擇的能力。
因為這次打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分了上下兩篇,請點擊下一篇的連結繼續閱讀。
《The Psychology of Money》(台譯:《致富心態》)閱讀心得&筆記分享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