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的技巧要去哪裡找答案?要如何表達我對學生的關愛?老師您可以開書單給我嗎?」
「別在書裡找答案。如果妳仍擁有熱情,直接上台,學生會給你答案。」這是指導老師給我的回覆,我永遠記得。
課堂最後五分鐘,依照慣例提醒作業及進度。
「明天要上補充教材—顧炎武〈廉恥〉,有五個問題要預習:一、四維是什麼?舉實例。二、平提側注寫作法是什麼?三、你怎麼寫讀書札記?四、「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對民主社會而言,意義是什麼?五、找出顧炎武對於讀書的熱情佐證。請助教登錄思考問題到雲端日誌,明天帶補充教材。」我不稱學生幫手為「小老師」,稱為「助教」,學生很喜歡這樣的名稱,每到學期初班級安排各科助教時,大家都想競選,也許「助教」聽起來像老師的分身,能發佈訊息,躍升為領導者的地位,可見由「小老師」到「助教」使用語言文字不同,感受也不一樣。
顧炎武〈廉恥〉於四年前實施108課綱時已未列共同選文,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勸學〉、〈典論論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台灣通史序〉等等諸多名篇也不在十五篇選文之中,僅列為補充教材,由授課教師自行補充,但我仍選擇在有限授課時間內補充十五篇非共同選文,也教授顧炎武〈廉恥〉,不是因為講解〈廉恥〉後能讓學生知書達理,而是顧炎武對於讀書的熱情與漢學地位值得推薦。
〈廉恥〉是讀書筆記名篇,也是評論時政士大夫之風的代表作品,但他對於學術的研究精神更令人感動。顧炎武於〈金石文字記序〉中描述自己寫讀書札記的經過: 「比二十年間,周遊天下,所至名山、巨鎮、祠廟、伽藍之跡,無不尋求,登危峰,探窈壑,捫落石,履荒榛,伐頹垣,畚朽壤,其可讀者,必手自鈔錄,得一文為前人所未見者,輒喜而不寐。」讀書精神達到了只要有心得,常高興到夜裡睡不著的境界,其中年到老年時期的著作,多完成於奔波的旅途之中,考察山川形勢,也聯絡有志之士。他經常用兩匹騾子交替著騎,兩匹馬運送書籍,一邊騎騾前行,一邊背誦經史子集的注疏,如果遇到與記錄不符之處,就諮詢當地耆老,考證補充,解除疑惑,不是像我們安穩地坐在書齋裡完成方格子的寫作。
顧炎武以考據訓詁方法研究古籍,講求經世致用,務實求真,是清代樸學導師,主張「文須有益於天下」,反對空談。他說:「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日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對於詩學的看法認為詩之本「言志」,由此觀民風,也認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詩歌應具社會教化意義,反映現實。高中文言選文中沒有介紹他,的確可惜。
在顧炎武的字裡行間,我可以感受他對學問的熾熱情感,一種生命態度。
我們因為喜愛的人事物,心裡產生驅動力,那是熱情所在,喜愛的人事物不同,看到的是不同世界。顧炎武具有讀書人的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自己的考察行動寫下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天下郡國利病書》,他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對於學問的專精,累積三十餘年時間,寫成讀書札記—《日知錄》,所追求的是不斷進步以及文人的風骨。
熱情,是我介紹顧炎武〈廉恥〉的主軸,無關乎廉恥。
本篇另刊登於〈關鍵評論網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