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都想將自己最精華、最濃縮的內容產出
只擷取部份重點精練的展現
甚至不想在輸出、公諸於世的平台機會上存在任何絲毫的差錯、不完美、不盡其意
然殊不知日常平庸的日子裡每分每秒充斥的即是這種繁瑣、支節碎片的「無聊」小事組成的
看似不足以當作創作輸出的產物(因為不夠精華、濃稠、甚至包含過多到無法容忍的數量的錯誤)
沒有人時時刻刻都活在一種精彩濃縮、高峰、高效能的階段
必定是起起落落、走走停停、且每時每刻完整完美、不出錯的
一定是由無數的瑣碎事物、片段想法與觀點逐漸如拼圖般湊齊(或盡量完整嚴密)的整體作品
而這些破碎化的敘事就是藉由一天天所發生的、自己所遭遇面臨的人事物所形成的感受、體悟、看法、概念
進而將這些觀念與想法匯聚集合
成為具完整性與連貫性的故事或論述體系
如果一味的追求短時間內就必須產出「大作品」或呈現偉大創作內容應有的質徵、特性
就只會將自己陷入形式主義的樊籠中
反而招致自身狼狽的屢屢躓踣
愈想要得到並採用某一種境態
就會不斷在意識中頻頻有一層「我應該要這麼做」的堅持執著心理
這樣的屏障阻礙了自己當下正在專注於的事物、task上
不斷受到心智上的干擾擋礙而無法按照經驗或直覺順利完事
因為自己對於產出的要求重點放錯位置
而導致真正重要、關鍵的內容反而不被重視
本末倒置的將琢磨細修的地方置於粉飾包裝與產量產速等外在形式上
造成整體內容質量偏低、「為了生產而生產」
甚至由於自己「每件作品皆必須完美、完整、有大作品的“範pān”」的偏差認知
而導致產出的物件怪裡怪氣
第一秒看到會感覺「專業」、「精闢」但看久了深入、仔細探察分析後就發現其實是無用、無效、對事實無助益或眾所皆知的「廢言」
因為所謂精彩精煉、上乘之作的高峰作品是需經過時間的累積、洗染、沖刷所流動更改、不斷蛻變的詮釋方式(文字、聲音或表演形式)與解讀角度
才能擁有豐厚、多樣化的充分內容並再以(且才能)精煉、濃縮的
這與個人的能力所及與程度高低不完全相關
因此無論是誰來執行創作的過程
都必須經過時間的攢積與流逝
因為人的慣用語(習慣使用的詞藻、句式、敘述方法等)、觀點、對某領域主題的想法、甚至站位都會因著時間的變動而逐漸變動、或發展熟稔、或擴充撐大
(當然變動速度因人而異)
若要有相當量的內容來進行刪減、修飾、挑重點
就要先集結若干長時間段內的瑣碎想法內容
從日常「小輸出」中逐漸積累
最終到了「果子成熟之際」就將臻至完整、系統性的概念產出
這樣才是如創舉般的巔峰偉大之作品該有的創造製產過程
因此在這過程中的瑣碎、片段破碎的小概念、小想法雖然不足為奇、甚至基礎易懂、大家都已知悉、認為理所當然
但組合起來交織的大圖像作品就會使這些瑣碎的元素找到歸屬、並且成為大作品中的一部分
且要在短時間內產出多樣式、兼容的系統性理論與觀念是近乎不可能的
因為短時間產出只會限於個人在當時的特定語境、語態、包括概念與想法的輸出模式
一切的呈現都會有所限縮、不完整不豐富
因此一定要透過時間流動而改變滾動想法的推演與進展才能盡可能的包攬多元的觀點與敘述方式
才能進一步濃縮、修整至精華(但仍完整而面面俱到)然後真正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