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生活中碰上了過去發生過的相似場景,觸發了以前的陰影回憶,在那個當下焦慮感竄滿全身,同時也冒出了很複雜的情緒
「注意!注意!為了保護自己,趕緊做出回應唷!」
身體心理基於保護機制,催促著我趕緊做出決定,不論是趕緊以言語與對方進行理論(戰),或是低聲下氣的與對方拜託(討好),各式各樣會讓狀況變糟的行為都在我腦海裡冒出。最終,憑藉著理智讓自己離開現場停頓了一會,但在那個停頓的過程中,心中的感覺依舊非常難受
「又要再一次了嗎?」
「還是就這樣放棄了呢?」
這樣的呢喃依然在我心裡不斷冒出。經過了半小時後重新與對方相見,在了解對方的真實用意後,才終於讓躁動內心趨緩下來。
緩和下來後,很感謝當時自己並沒有被情緒控制住,也意識到內心會如此波動是因為過去的陰影導致,甚至過了一兩天腦海裡還是不斷回想、反思著這些。直到我打開瓦基的 Podcast 節目《下一本讀什麼》看見瓦基與周幕姿老師的訪談,是關於周幕姿老師的新書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在聽完訪談以及去博客來看完簡介後,心裡想著「就是這本了!」隔天直接去誠品把這本帶回家,一方面也是因為之前有被周幕姿老師的《過度努力》深深打動過,才造就了如此的行動力(平常都隨緣買隨緣看)
簡單提及親密恐懼這個概念。在童年時與父母或是重要他人的關係中,如果有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成為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未竟事宜(未滿足需求),進而形成我們對自己、對他人與對世界的看法。
例如,如果我在童年時,常常感到被忽略、不被重視,這個「被重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形成了對自己、對他人的看法:「我是不重要的,他人是會拋棄我的」
這些看法會成為內在的負面標籤,進而啟動「害怕被拋棄」的親密恐懼,這些內在負面標籤、親密恐懼,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負面看法,就會做出一連串「生存策略」來因應親密恐懼所產生的影響。這個自動化的循環就是內在重複進行的愛情(親密關係)腳本,書中提及了六種親密恐懼,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1. 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
2. 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
3. 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4. 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5. 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
6. 「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
我自己一開始掃過這 6 點還沒有太大感覺,結果讀了才發覺自己直接中了 5 項,但我覺得程度上或許有所差異,也就是可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較大,而失去自我的恐懼程度較小。
本書分作四大篇,我自己的解讀上,第一篇是以整體的方式來去了解親密恐懼的樣貌,第二、三篇以故事、案例的形式來帶入進實際情境,第四篇提供可以執行的方法,也就是去了解並療癒自己的親密恐懼。
在讀完前三篇,進到最後一篇實際練習的時候,有好幾頁都想要貼上標籤。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的去反思過去經驗:這份恐懼曾經在什麼時候出現?過往的負面信念有沒有鬆開了,還是依然待著呢?
很感謝自己與這本書的相遇,會想推薦給在親密關係中反覆出現各種恐懼的朋友,雖然不敢說照著讀完、練習完能夠完全克服,但給我的感覺是有所變化的,因為在讀完的幾天,腦袋裡會偶然冒出:「自己是不是因為過去發生了那件事,讓我對這件事有這個看法」像這樣反思的念頭出來,我覺得很有趣。
我想療癒自己的路途不是一朝一夕能走完的,對我來說像是在牽著心中的內在小孩一步一步往前走,願意踏出去就值得鼓勵了呀!
-
文章也分享於 Instagram: ezra.share.i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