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恐懼》:在關係中擁有愛與歸屬,好好愛人,也好好被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收到出版社寄來周慕姿的新書《親密恐懼》時,先生看到封面說:「這本書適合放在桌上嗎?」我不以為意。過兩天,兒子看到封面問我:「這裡怎麼有一個臉。」仔細一看好像真的有點恐怖,於是默默把書的封面轉朝下放(笑)

raw-image


關於《親密恐懼》這本書

一開始就離題了,因為書的封面真的太驚悚。在podcast訪談時,慕姿也提到,從《情緒勒索》、《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到這次的《親密恐懼》自己的每本書名都很驚悚,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只是看到書名,就被戳中哭點,很想趕快翻開書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慕姿提到在寫《羞辱創傷》時,就已經想把親密關係單獨拿出來寫,特別從童年我們被對待的方式,帶出成年後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會造成什麼樣的恐懼。

這很像在讀恐怖小說,原因是,從前不覺得自己有受過什麼傷,從小沒被虐待也沒被遺棄,但讀了慕姿的書,我才知道,原來被情緒勒索、羞辱創傷,甚至連為什麼自己會過度努力,這些都是傷痕。

慕姿在書中把親密恐懼分成六大類:「被遺棄的恐懼」、「害怕不夠好的恐懼」、「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不得不順從的恐懼」、「失去自我的恐懼」、「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

在書中也有列了一些問題,來幫助我們可以辨識自己的親密恐懼樣貌,很有趣的是,當我詢問慕姿:「做完題目後發現每個恐懼的分數都很平均,這樣我要如何辨識自己哪個恐懼多一些呢?」 慕姿回答:「這很正常。」「但要再去看看哪個是最困擾你的親密恐懼。」大家不妨也想想看,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沒有上述的恐懼呢?


簡單把書的重點分成三部分來談的話,蒂一部分是認識自己的親密恐懼為何?第二部分接著談如何療癒親密恐懼?最後則是,讓我們可以做出選擇,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親密恐懼怎麼來的?

慕姿在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等等創傷,在我們長大成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一但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慣用的「生存策略」來因應。但這樣的生存策略,往往讓我們築起牆、無法認識彼此,導致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書中舉了非常多案例,除此之外,也套用一部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具體剖析松子的童年經驗如何造成他一再重複的愛情腳本及對他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分析得很精彩,令人沉浸在角色設計、劇情鋪墊等等編劇精心安排的細節中,讀書的同時,也彷彿在觀看呈現在眼前的電影。透過慕姿的剖析,對於造成悲劇的愛情腳本與親密恐懼也有更深的了解。


療癒親密恐懼

如果能靠近自己的內在,了解形成親密恐懼的導火線,看見是什麼促發自己的親密恐懼,我們就能慢慢練習不掉入親密恐懼的循環


了解自己的內在發生什麼事,是療癒親密恐懼最重要的事。


慕姿在這裡提供了四個小步驟:

  1. 留意什麼場景會引發你的警報器,勾起屬於你親密恐懼中的情緒重現?也就是了解自己時常出現在親密關係中衝突的狀態。
  2. 了解自己會因為情緒重現出現怎樣的感受、想法與行為?
  3. 這個行為又怎樣傷害關係?
  4. 評估內在需求以及衡量現實,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其中關於辨識「情緒重現」,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辨別每次的情緒重現,是屬於現在這個事件的情緒,還是與過往經驗有關?是因為創傷與過去未滿足的期待所造成的情緒嗎?


建立有選擇的新關係

當我們理解這個脆弱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接納它,讓內心的小孩知道,我們已經長大,可以不用再害怕。

我們可以成為拯救自己的那個人,即使別人的離開會讓我們傷心,但是,我們仍然擁有愛自己的能力與力量,可以建立新的關係,可以繼續感受愛、給予愛,並且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先看清楚自己,才能去思考別人。我們沒辦法給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看見自己努力地愛著自己,接著才能向對方表達你正向、真實期待的愛。

但也要了解到,說出來如果對方不懂,那也不是你的錯,只是對方還不懂而已。若我們願意持續給對方理解我們的機會,也會讓兩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不再如此困難、辛苦。


總結

記得在《男孩、鼴鼠、狐狸與馬》繪本裡,男孩說「我明白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了。」「為了去愛」,「以及被愛」馬說。

這可以是一本工具書,也可以是一本幫助自己向內探索的心靈書籍。透過書中的一些步驟跟方法來反覆探索、跟自己對話,在親密關係中去開啟一個新的選擇。如同《親密恐懼》封面上的文字,透過去看見自己想要的關係,並且療癒自己,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崇義開始說》S4EP9 親密恐懼 ft 周慕姿心理師

spotify:《崇義開始說》S4EP9 親密恐懼 ft 周慕姿心理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甲文人-avatar-img
2024/02/06
我們只注意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往往忽略了,父母也曾是受傷的小孩
甲文人 沒有錯~父母在當時能學習跟接觸到的資訊沒有現在多,他們其實也是用他們從上一輩學到的方式在教養我們,也並沒有錯。從另一個角度想,或許我們好好的照顧自己也是在跟父母和解,也可能是在療癒父母心中的內在小孩~
天敏的天空-avatar-img
2024/03/06
當父母真的責任重大,家中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模樣與應對外在世界的依據.現代的教養資訊與工具真的比父母時代多了很多選擇與指導.
天敏的天空 說的沒錯~許多承襲自上一代的教養觀念,現在也都有了很大轉變呢
avatar-img
Queenie's - 淬煉生命的旅程的沙龍
176會員
64內容數
人生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聽別人說故事,在這裡分享那些與生命相遇、對生命有愛,以及看見生命中美好跟觸動的故事,其中也包含我自己的故事。每一篇都是獨立的故事,照順序讀、跳著讀都歡迎~
2025/04/09
這本書提供一套有效的溝通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對話品質,並促進自我認識。透過「OMIYA」對話路徑(目標、方法、意圖、渴望、覺察),引導讀者看見問題背後的深層邏輯,擺脫慣性反應,達成雙贏溝通。
Thumbnail
2025/04/09
這本書提供一套有效的溝通技巧,幫助讀者提升對話品質,並促進自我認識。透過「OMIYA」對話路徑(目標、方法、意圖、渴望、覺察),引導讀者看見問題背後的深層邏輯,擺脫慣性反應,達成雙贏溝通。
Thumbnail
2024/12/19
閱讀分享《萎靡與心盛》一書,介紹如何覺察與辨別萎靡狀態,以及如何補充心理維他命,找到內心的光芒,尋回平衡、滿足且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4/12/19
閱讀分享《萎靡與心盛》一書,介紹如何覺察與辨別萎靡狀態,以及如何補充心理維他命,找到內心的光芒,尋回平衡、滿足且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4/01/30
「所有的時間管理觀念與技巧,並非指導你如何駕馭時間,而是讓你透過時間與自己保持和諧的關係。」
Thumbnail
2024/01/30
「所有的時間管理觀念與技巧,並非指導你如何駕馭時間,而是讓你透過時間與自己保持和諧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紫兒佩佩自我療癒作家 *內容* PART 1:定義篇 第一章 羞愧的本質與功用 第二章 長期羞愧感源自不和諧的互動 第三章 當自我意識出現空洞 第四章 羞愧會阻止你說出來 第五章 為了抵抗羞愧而出現的「虛假自我」 PART 2:工具篇 第六章 更了解自己 第七章 靠近你的羞愧 第八章 你都
Thumbnail
紫兒佩佩自我療癒作家 *內容* PART 1:定義篇 第一章 羞愧的本質與功用 第二章 長期羞愧感源自不和諧的互動 第三章 當自我意識出現空洞 第四章 羞愧會阻止你說出來 第五章 為了抵抗羞愧而出現的「虛假自我」 PART 2:工具篇 第六章 更了解自己 第七章 靠近你的羞愧 第八章 你都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我們的破碎需要如何去療癒呢?我想最終還是要交由自己來完整,愛自己永遠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課題,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就是在檢視自己的信念是不是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正面迎擊更新自己呢?我想《關係黑洞》這本書可以陪伴讀者練習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從而修復自己的破碎,完整自己的靈魂,最終靠近那個理想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破碎需要如何去療癒呢?我想最終還是要交由自己來完整,愛自己永遠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課題,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實就是在檢視自己的信念是不是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正面迎擊更新自己呢?我想《關係黑洞》這本書可以陪伴讀者練習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從而修復自己的破碎,完整自己的靈魂,最終靠近那個理想的自己。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積極接觸、內心孤獨」的假性親密 在過往的親密關係中,你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你很喜歡對方,但又害怕對方靠自己太近。 你努力地照顧對方,或是讓對方照顧你,但內心卻充滿著焦慮、不安與怨恨。 每當遇到衝突時,你們總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產生任何親密與踏實感。 你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豐富你的人生,但你也害
Thumbnail
「積極接觸、內心孤獨」的假性親密 在過往的親密關係中,你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你很喜歡對方,但又害怕對方靠自己太近。 你努力地照顧對方,或是讓對方照顧你,但內心卻充滿著焦慮、不安與怨恨。 每當遇到衝突時,你們總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產生任何親密與踏實感。 你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豐富你的人生,但你也害
Thumbnail
後來,我不再需要這些關於心理創傷的書了。若有需要,我想是因為我想知道在別人心上有哪些創傷,好讓彼此舞刀弄劍時,可以有一個人能閃避,而不要一直都是兩敗俱傷。總是,關係裡要有一個人柔軟,才有機會解開糾成一團的結,也要有一個人是強壯的,才能保護和包容對方,以及那一段想要維持的關係。
Thumbnail
後來,我不再需要這些關於心理創傷的書了。若有需要,我想是因為我想知道在別人心上有哪些創傷,好讓彼此舞刀弄劍時,可以有一個人能閃避,而不要一直都是兩敗俱傷。總是,關係裡要有一個人柔軟,才有機會解開糾成一團的結,也要有一個人是強壯的,才能保護和包容對方,以及那一段想要維持的關係。
Thumbnail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Thumbnail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Thumbnail
什麼叫做愛自己?就是允許和接受自己的脆弱,不需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關係黑洞》,作者是周慕姿心理師,她先前一本書談的是情緒勒索,也引起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於心理界限的問題。 聽過很多人在說你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或是愛自己,才有辦法愛別人,但這些說法其實很抽象,就像是一個口號,
Thumbnail
什麼叫做愛自己?就是允許和接受自己的脆弱,不需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關係黑洞》,作者是周慕姿心理師,她先前一本書談的是情緒勒索,也引起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於心理界限的問題。 聽過很多人在說你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或是愛自己,才有辦法愛別人,但這些說法其實很抽象,就像是一個口號,
Thumbnail
難得做了滿滿六頁筆記,長了不少知識也更能理解人格原來可以這樣被影響。書本內容帶出許多案例分享,例如深受依戀障礙所苦的盧梭、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海明威、賈伯斯等等,是一本值得推薦每個人都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難得做了滿滿六頁筆記,長了不少知識也更能理解人格原來可以這樣被影響。書本內容帶出許多案例分享,例如深受依戀障礙所苦的盧梭、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海明威、賈伯斯等等,是一本值得推薦每個人都閱讀的好書!
Thumbnail
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Thumbnail
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