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nie讀心書】《親密恐懼》:在關係中擁有愛與歸屬,好好愛人,也好好被愛

2024/02/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收到出版社寄來周慕姿的新書《親密恐懼》時,先生看到封面說:「這本書適合放在桌上嗎?」我不以為意。過兩天,兒子看到封面問我:「這裡怎麼有一個臉。」仔細一看好像真的有點恐怖,於是默默把書的封面轉朝下放(笑)

raw-image


關於《親密恐懼》這本書

一開始就離題了,因為書的封面真的太驚悚。在podcast訪談時,慕姿也提到,從《情緒勒索》、《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到這次的《親密恐懼》自己的每本書名都很驚悚,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只是看到書名,就被戳中哭點,很想趕快翻開書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慕姿提到在寫《羞辱創傷》時,就已經想把親密關係單獨拿出來寫,特別從童年我們被對待的方式,帶出成年後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會造成什麼樣的恐懼。

這很像在讀恐怖小說,原因是,從前不覺得自己有受過什麼傷,從小沒被虐待也沒被遺棄,但讀了慕姿的書,我才知道,原來被情緒勒索、羞辱創傷,甚至連為什麼自己會過度努力,這些都是傷痕。

慕姿在書中把親密恐懼分成六大類:「被遺棄的恐懼」、「害怕不夠好的恐懼」、「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不得不順從的恐懼」、「失去自我的恐懼」、「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恐懼」

在書中也有列了一些問題,來幫助我們可以辨識自己的親密恐懼樣貌,很有趣的是,當我詢問慕姿:「做完題目後發現每個恐懼的分數都很平均,這樣我要如何辨識自己哪個恐懼多一些呢?」 慕姿回答:「這很正常。」「但要再去看看哪個是最困擾你的親密恐懼。」大家不妨也想想看,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沒有上述的恐懼呢?


簡單把書的重點分成三部分來談的話,蒂一部分是認識自己的親密恐懼為何?第二部分接著談如何療癒親密恐懼?最後則是,讓我們可以做出選擇,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親密恐懼怎麼來的?

慕姿在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等等創傷,在我們長大成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一但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慣用的「生存策略」來因應。但這樣的生存策略,往往讓我們築起牆、無法認識彼此,導致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書中舉了非常多案例,除此之外,也套用一部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具體剖析松子的童年經驗如何造成他一再重複的愛情腳本及對他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分析得很精彩,令人沉浸在角色設計、劇情鋪墊等等編劇精心安排的細節中,讀書的同時,也彷彿在觀看呈現在眼前的電影。透過慕姿的剖析,對於造成悲劇的愛情腳本與親密恐懼也有更深的了解。


療癒親密恐懼

如果能靠近自己的內在,了解形成親密恐懼的導火線,看見是什麼促發自己的親密恐懼,我們就能慢慢練習不掉入親密恐懼的循環


了解自己的內在發生什麼事,是療癒親密恐懼最重要的事。


慕姿在這裡提供了四個小步驟:

  1. 留意什麼場景會引發你的警報器,勾起屬於你親密恐懼中的情緒重現?也就是了解自己時常出現在親密關係中衝突的狀態。
  2. 了解自己會因為情緒重現出現怎樣的感受、想法與行為?
  3. 這個行為又怎樣傷害關係?
  4. 評估內在需求以及衡量現實,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其中關於辨識「情緒重現」,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辨別每次的情緒重現,是屬於現在這個事件的情緒,還是與過往經驗有關?是因為創傷與過去未滿足的期待所造成的情緒嗎?


建立有選擇的新關係

當我們理解這個脆弱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接納它,讓內心的小孩知道,我們已經長大,可以不用再害怕。

我們可以成為拯救自己的那個人,即使別人的離開會讓我們傷心,但是,我們仍然擁有愛自己的能力與力量,可以建立新的關係,可以繼續感受愛、給予愛,並且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先看清楚自己,才能去思考別人。我們沒辦法給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看見自己努力地愛著自己,接著才能向對方表達你正向、真實期待的愛。

但也要了解到,說出來如果對方不懂,那也不是你的錯,只是對方還不懂而已。若我們願意持續給對方理解我們的機會,也會讓兩人之間的互動溝通不再如此困難、辛苦。


總結

記得在《男孩、鼴鼠、狐狸與馬》繪本裡,男孩說「我明白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了。」「為了去愛」,「以及被愛」馬說。

這可以是一本工具書,也可以是一本幫助自己向內探索的心靈書籍。透過書中的一些步驟跟方法來反覆探索、跟自己對話,在親密關係中去開啟一個新的選擇。如同《親密恐懼》封面上的文字,透過去看見自己想要的關係,並且療癒自己,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