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談擬像的烏托邦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布希亞金句 #萬聖節沒有什麼有趣之處_這個挖苦性的節慶反映了兒童對成人世界可怕的復仇欲望 #銀行的氣氛就是告解的氣氛_承認你有錢承認這是不正常的事 #馬拉松大賽_他們全都在尋找死亡精疲力竭的死亡

#布希亞金句 #萬聖節沒有什麼有趣之處_這個挖苦性的節慶反映了兒童對成人世界可怕的復仇欲望 #銀行的氣氛就是告解的氣氛_承認你有錢承認這是不正常的事 #馬拉松大賽_他們全都在尋找死亡精疲力竭的死亡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擬仿」概念的入門書。書中提出主要代表美國的三個標籤;即沙漠、微笑、烏托邦。以下將試圖分析,並反思現在的美國與台灣。


一、沙漠


  「符號是源自於-在人類出現之前許久-密封在這些元素間的磨損和侵蝕的某種約定,在這個本質上純粹是地質的巨大符號堆中,...這塊沙漠只顯現出一片無文化。」


  「或許就是這些地勢的起伏,由於它們不再屬於自然,最能讓我們了解到文化為何物。」


  沙漠如何形成的?沙漠並非一開始就是沙漠,而是因為人類的過度種植,使得地力耗竭而逐漸形成的,如:黃土高原、撒哈拉沙漠。布希亞認為,符號較人類更早出現;即一種自然的、地質變化的符號。然而,一陳不變、不再變化、了無生機、無任何人造物的沙漠,不再屬於自然,彷彿凍結在過去、凍結在無自然、無人類、無文化的過去;即存有前的虛無、原初的符號。因此,透過沙漠,可了解符號由非自然發展至自然、人類文化的過程。故沙漠與人類文化的關係,並非「時間上」先有人類,才導致沙漠化後的地質,而是「邏輯上」先有無文化的沙漠、原初的符號,才有人類文化、語言文字。


  「沙漠意味著空無,作為所有人為體制背景的赤裸...意味文化是海市蜃樓、是擬仿物的化為永恆。」


  「沙漠不再是一種風景,它是一地由所有他物的抽象所產生的純粹形態。」


  沙漠作為存有前的虛無、原初的符號,人為體制符號的基礎,是永恆的擬仿物;即可填入任何他物、作為他物背景、他物的存有的基礎。然而,沙漠並非無自然、無文化,沙漠還是有生物棲居、有綠洲、有雨水、有公路、有汽車、甚至亦受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但如同撒哈拉沙漠作為僅次於南北極的世界第三大荒漠,沙漠位於自然、文化延伸的末端,理想物與擬仿物的交界。


二、微笑


  「美國既非夢,亦非現實,而是一種超現實。」


  「所以事物都藉由擬像而再現,風景藉著攝影,女人藉著性事,思想藉著書寫,恐怖主義藉著流行及媒體,大事件則藉著電視。」


  美國電影工業的發達,模糊了生活與電影的界線,一種超現實。如:對於住在東岸的美國人,對美國西部拓荒歷史的認識來自電影擬像,或對於政治人物的認識,來自於電視擬像,導致遇到真人時認為電視上的人比較「真」。美國是個建立在擬像的國度,電腦的發明,更強化、加速了擬像化的過程;學校裡坐在電腦前的小孩,如同積體電路般,概念、意義變成螢幕上的擬像,生活即是擬像、即是意義。


  「美國人自己對擬像並無概念。他們本身即是擬像的完美具形。」


  「美國人是有信念的人民,堅信一切並努力說服他人也相信。」


  「它具有讓情感低溫保存的特質...這也是死人在殯儀館中會掛在臉上的微笑。」


  如同當今的網路世代,並不需透過概念認識網路,而是直接從使用網路中認識網路。美國人即活在擬像中,其具體表現在美國人的「微笑」上;美國人很愛微笑、很正向、每個人都想跟他人分享什麼。然而,美國人的微笑,不是對別人微笑,而是對自己微笑,微笑只表示出微笑的需要;一種不想讓情感、氣氛、空氣出現空白,因而不斷以微笑填滿空白的微笑,宛如死人臉上了無牽掛的微笑。當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樣的情緒時,笑就對了,一種在他人眼裡既活著、相信著什麼、保有尊嚴又不失禮貌的姿態。不斷的微笑、不斷的串接;串接死亡、串接享樂主義,如透過短影音的無限串接,試圖尋找微笑、保持微笑、分享微笑。在不斷追求微笑、追求享樂、追求狂喜下,不斷問相同的問題:「狂喜結束後你要做什麼?」若沒有持續的擬像,一切事物將不再有無意義,因為意義建立在擬像之上。


  「美國人無法接受夜晚或休息時刻的到來,也無法忍受看到科技產品停止運作。」


  「這個社會的外觀就是自我推銷。」


  「他們不愛否決或爭辯;他們自然的反應是贊同,如:我同意你的想法。」


  「人們似乎已對核子勒索感到不厭其煩,決定不屈服於它,任由毀滅的威脅臨迫眼前,或許隱隱約約感到它非常不真實。」


  不只不停微笑,美國是充滿「美國夢」的夢土;充滿希望、新科技、新發明的夢土。散發著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就會被看見、就可成名的氛圍,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所言:「每個人都會聞名於世15分鐘。」於是,人人都想被看見,勇於表達意見、推銷自我,並維持表面的和平,如伏爾泰(Voltaire)所言:「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既避免紛爭,又可各抒己見。然而,如此的和平卻是建立在核子競賽恐怖平衡的相互制衡。核子時代透過核子所保有的生活安適,是脆弱的、不真實的(建立在相信不會發生相互毀滅的核子戰爭上);在安適的生活中,人們不再認識到死亡,或者說,「人」早已死亡,因此需不斷證明自己的存在。如:紐約馬拉松的跑者,他們全都在尋找死亡,精疲力竭的死亡;馬拉松的起源是傳遞戰勝的訊息,現在則傳遞選手抵達的訊息、證明自己有能力、存在的訊息。


三、烏托邦


  「美國人生來即處於現代,並不是逐漸才演變成現代。」


  「美國避開起源的問題。」


  「美國建立於逃離歷史的希望上。」


  「現代化的原創地是在美國。」


  相較於歷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才逐步走向現代的歐洲,美國人生來即處於現代、處於歐洲文化、宗教發展的目標或終點-烏托邦。布希亞認為,歐洲人從未真正地馴服現代性,在歐洲無論何處,你會覺得現代性好似某種夾帶的、異種的、時空錯置的東西。因為歐洲的歷史既包含前現代、亦朝向現代;即具脈絡化的、綿延的、錯置的發展,充滿新與舊、現代與歷史、理想與現實、開放與保守、自我中心與宗教中心。美國的危機則是烏托邦、現代性;一種無文化的文化、無宗教的宗教(新、現代、理想、開放、自我中心)如何維持的問題。


  美國人活在永恆的擬像中、無歷史的、無文化的擬像中,他們從理念中建造出真實(人造的事實、擬像);即先有理念才有現實的觀念論。而歐洲人則把現實轉化成理念,或轉化成意識形態;即先有現實才有理念的實在論。如:美國的歷史是重構的歷史,藉由博物館、印第安保留區、電影,重構擬像的歷史。美國人的理念是為了現實(擬像),只有製造或呈現擬像才有意義,相反的,歐洲人的現實是為了理念,只有思考或隱匿的東西(擬像背後的真實)才有意義。如柏拉圖的洞穴比喻,真實並不在洞穴中擬像的世界,而在洞穴、擬像之外。


  然而,為何身處資本主義的美國,未經歷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布希亞認為,因為19世紀歐洲的社會與哲學觀念並未橫跨大西洋到美國。美國的生活動力是烏托邦與道德,是幸福與社會習俗的具體理念;但在歐洲,上述種種早已被馬克思為首的政治意識型態送入墳場,而以歷史變革的「客觀」概念來取代之;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如同黑格爾的精神,透過辯證,由抽象、個別的主觀精神,逐漸發展為具體、普遍的客觀精神,最後邁向絕對精神。


  故以集體意識而論,美國更近18世紀歐洲的思想模式:烏托邦與實用主義,而非那源自法國大革命(1789—1799)的思想模式:意識型態與革命。體現在自由方面,即歐洲人的自由表現在精神(思想),美國人的自由則表現在行動(實用)。如漢納鄂蘭(Hannah Arendt)認為自由並非選擇的自由(美國人),而是可介於「過去和未來之間」的自由;即跳出因果鏈的行動的自由(歐洲人)。


  綜上,美國與歐洲事實上並非如布希亞所言的那麼二元對立,美國作為一種現代性的典範,展示出歐洲典範的終結與永不可及的未來。我們常認為美國是無歷史、無文化、天真(活在擬像中、受資本主義控制)的生活方式。然而,如布希亞所言:「想要觀察並感覺美國,你起碼必須有一片刻,...感覺到歐洲已然消失『怎麼會有歐洲人存在呢?』」美國如同沙漠的存在,一個真空、完美、擬像、無人類(無文化意義下的人類)、無意義的烏托邦。認識美國,便是將己身投入其間感受之外,更以美國人的角度、成為完全的他者、擬像,觀察並感覺美國。如同透過黑格爾哲學揚棄自身;即由自身出發、否定他者,再異化自身、否定自身、成為他者,最後再返回、超越、含括自身。


  然而,如今的美國還是充滿新、現代、理想、開放、自我中心的美國嗎?無疑的,美國已走向衰弱(讓美國再次偉大),不若以前強盛,如:貿易上走向封閉的保護主義,已難以維持烏托邦的擬像。而建立在擬像上的政治強權,奠基於信任、對失敗的否定;只要可信,政治人物的缺失、醜聞或犯錯都可獲得原諒,相反的,不可原諒的是「預言的失敗」(政策跳票)。如同當前台灣的執政黨,開出許多明年選後才實行的政策(政策買票),如: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減免3.5萬、高中職免學費、解除赴陸旅遊禁團令、醫事人員加薪。且政治人物的缺失(外遇生子)及錯誤的政策(進口巴西蛋、擋疫苗)都可獲原諒;道德、習俗不再重要,信了就會成真。


  同樣作為新大陸的台灣,是否也是烏托邦?主張台灣獨立者,試圖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道路,建立台灣自身的主體性;地理上可遠離大陸,文化上可與大陸割裂。然而,台灣不是美國,當初撤退來台並非為了創建一個理想世界,而是反攻大陸。沙漠僅是一種隱喻、理想的隱喻,一種不變的、永恆的、無需填充意義的真實。擬像終究離不開所擬之物,重構的歷史僅是擬像的歷史,而非真正的歷史;即實用的歷史,而非反思的歷史。一個簡單測試是,在台灣能有片刻感覺到大陸消失嗎?

2023/11/16

38會員
56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二、德國有機建築   查維基百科有關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一套有關建築的哲學。其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家具擺飾以及周遭環境良好地整合成整體、彼此相關連的組成。」    「所以我在你面前講有機建築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本書於2012年出版(法文),作者為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1930—2019),「拇指姑娘」並非指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塞荷對於動動手指上網就能通達古今所有知識的新人類的代稱(不稱「拇指少年」的原因為新人類的性別翻轉、女權意識抬頭)。   塞荷開宗明義就點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論自由》(On Liberty)的作者為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該書於1859年出版,雖距今已164年,卻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民主自由的台灣逐漸不自由的今天,如:關電視台、政府權力越來越大(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構)、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本書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二、德國有機建築   查維基百科有關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一套有關建築的哲學。其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家具擺飾以及周遭環境良好地整合成整體、彼此相關連的組成。」    「所以我在你面前講有機建築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本書於2012年出版(法文),作者為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1930—2019),「拇指姑娘」並非指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塞荷對於動動手指上網就能通達古今所有知識的新人類的代稱(不稱「拇指少年」的原因為新人類的性別翻轉、女權意識抬頭)。   塞荷開宗明義就點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論自由》(On Liberty)的作者為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該書於1859年出版,雖距今已164年,卻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民主自由的台灣逐漸不自由的今天,如:關電視台、政府權力越來越大(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構)、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金獎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最新作品《花月殺手》,總片長共3小時半的重量級歷史電影,時空背景取自1920年代的真人真事改編,美國西部大規模原住民謀殺案。以歷史悲劇闡述人性的慾望與貪婪、種族與社會階級問題,以及情感面的愛恨糾葛。 《花月殺手》日前在坎城影展首映,引起高度關注,夢幻卡司組合更是讓人目不轉睛,由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在中國畫壇極負盛名,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恢弘的畫作技巧卻深為國際所推崇,中國政府為讚頌他的成就,特地為他建造了義雲高大師館,收藏他的畫作,同時他也獲得世界87所大學榮譽博士,美國加州政府及舊金山市政府更頒佈2000年3月8日為義雲高大師慶祝日,顯見國際對他的推崇。
Thumbnail
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有位關鍵角色,僅僅出現不到兩分鐘,卻是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大大影響美國在70年代之後的娛樂文化,直至今日。這位隱性的背景主角,就是查爾斯.曼森。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每1個《注射疫苗加強劑》的人死亡,預期會有17個《沒有注射疫苗》的人死亡。
Thumbnail
一場震驚美國的殺人案,引發臉書成千上萬個用戶在社團討論,夫妻之間的互動也成了眾人輿論的焦點。案件彷彿是真實版的《控制》,一大清早太太消失了,現場沒有打鬥痕跡,一無所知的先生在媒體面前表露擔心失蹤的太太跟兩個女兒。
Thumbnail
縱觀中國詩歌文學,先秦有詩經和楚辭,隋唐有近體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詩歌文學所描述的既是個人情感,也是將當代社會的人生百態、林林總總,忠實呈現於讀者和後人的眼前。若果說唐詩將「詩」的文學推至頂鋒的話,也不以為過。然而,詩至宋代漸漸式微,取而代之,便是「以曲而填詞」的文學體裁出現,故此宋詩……………
Thumbnail
《婚姻故事》從夫妻兩方觀點探討婚姻跟離婚,《克拉瑪對克拉瑪》則是著重在父子生活成長的故事,打破當時只有母親帶得了孩子的思維。從這兩部電影不只能看到美國的社會現象,也可以看到美國家事法、監護權法的轉變。
Thumbnail
地下鐵道,這個名詞曾出現在美國蓄奴時期,這是一個不存在的鐵道,指的是一個人道救援的地下網絡,而這個地下網絡究竟營救了多少黑人,直到一百多年後的現在仍無法確定,容我引用胡培菱的文字介紹這個背景: 由各地支持廢奴的白人或自由黑人、前黑奴串聯起來,提供中繼站、擔任聯絡人,而脫逃的黑奴多半利用半夜,由各站
Thumbnail
從劇中可以看出美國的聯邦檢察官對立案調查起訴案件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但這不等於說他的決定不受政治影響。一個最基本的考慮,就是對自己的仕途有利。所以檢察官總是傾向于選擇重大的案件,能帶來巨大社會影響和為他帶來聲譽的案件。劇中的政治背景是輿論對華爾街很不滿意。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金獎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最新作品《花月殺手》,總片長共3小時半的重量級歷史電影,時空背景取自1920年代的真人真事改編,美國西部大規模原住民謀殺案。以歷史悲劇闡述人性的慾望與貪婪、種族與社會階級問題,以及情感面的愛恨糾葛。 《花月殺手》日前在坎城影展首映,引起高度關注,夢幻卡司組合更是讓人目不轉睛,由
Thumbnail
義雲高大師在中國畫壇極負盛名,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恢弘的畫作技巧卻深為國際所推崇,中國政府為讚頌他的成就,特地為他建造了義雲高大師館,收藏他的畫作,同時他也獲得世界87所大學榮譽博士,美國加州政府及舊金山市政府更頒佈2000年3月8日為義雲高大師慶祝日,顯見國際對他的推崇。
Thumbnail
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有位關鍵角色,僅僅出現不到兩分鐘,卻是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大大影響美國在70年代之後的娛樂文化,直至今日。這位隱性的背景主角,就是查爾斯.曼森。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每1個《注射疫苗加強劑》的人死亡,預期會有17個《沒有注射疫苗》的人死亡。
Thumbnail
一場震驚美國的殺人案,引發臉書成千上萬個用戶在社團討論,夫妻之間的互動也成了眾人輿論的焦點。案件彷彿是真實版的《控制》,一大清早太太消失了,現場沒有打鬥痕跡,一無所知的先生在媒體面前表露擔心失蹤的太太跟兩個女兒。
Thumbnail
縱觀中國詩歌文學,先秦有詩經和楚辭,隋唐有近體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詩歌文學所描述的既是個人情感,也是將當代社會的人生百態、林林總總,忠實呈現於讀者和後人的眼前。若果說唐詩將「詩」的文學推至頂鋒的話,也不以為過。然而,詩至宋代漸漸式微,取而代之,便是「以曲而填詞」的文學體裁出現,故此宋詩……………
Thumbnail
《婚姻故事》從夫妻兩方觀點探討婚姻跟離婚,《克拉瑪對克拉瑪》則是著重在父子生活成長的故事,打破當時只有母親帶得了孩子的思維。從這兩部電影不只能看到美國的社會現象,也可以看到美國家事法、監護權法的轉變。
Thumbnail
地下鐵道,這個名詞曾出現在美國蓄奴時期,這是一個不存在的鐵道,指的是一個人道救援的地下網絡,而這個地下網絡究竟營救了多少黑人,直到一百多年後的現在仍無法確定,容我引用胡培菱的文字介紹這個背景: 由各地支持廢奴的白人或自由黑人、前黑奴串聯起來,提供中繼站、擔任聯絡人,而脫逃的黑奴多半利用半夜,由各站
Thumbnail
從劇中可以看出美國的聯邦檢察官對立案調查起訴案件具有完全的獨立性。但這不等於說他的決定不受政治影響。一個最基本的考慮,就是對自己的仕途有利。所以檢察官總是傾向于選擇重大的案件,能帶來巨大社會影響和為他帶來聲譽的案件。劇中的政治背景是輿論對華爾街很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