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微書評|《高效原力》:快樂是什麼?可以吃嗎?我們了解作者提出的觀點:好心情能提高創造力和生產力,本文分享書中「第一部分: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讓愉悅生產力啟動你的能量」裡支撐正向情緒的方法之一—遊戲
作者認為:遊戲是我們的第一個能量源,
生活充滿了壓力,遊戲讓生活充滿了樂趣。
如果我們能將遊戲精神融入生活,我們會感到快樂,進而做得更多。
更直覺的想:什麼是遊戲?什麼是玩耍?想必無須多說,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屬於自己的遊戲經驗,可能是玩鬼抓人、扮家家酒,也可能是打手遊,回顧童年的自己,還記得最愛的遊戲是什麼嗎?
幾年過後,我們長成所謂的大人,再問問現在的自己:什麼事情令我感到好玩呢?
或許有答案、或許沒有。在哀嘆我們都已經成為無聊的大人以前翻翻本書,跟著作者透過遊戲化思維的概念,重建理想生活吧!
你可以找出最能與你產生共鳴的遊戲型態,選擇扮演其中一個角色。
作者引用心理學家 Stuart Brown 提出的玩耍心理學與八種遊戲性格(收藏家、競爭者、探索者、創造者、說書人、小丑、導演、動覺者),透過觀察自己偏好的角色,探索自己的遊戲性格 (Play Personality),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在日常工作裡,融入扮演這個角色的感覺。
Stuart Brown 的網站附上治療師 Lindsay Braman 根據其遊戲性格(Play Personalities)製作的小測驗:尋找自己的遊戲性格 Find Your Play Personality
裡面是八個有趣問題,分享筆者測出來的結果:
當人們對某件事情感到好奇,就能更有效記住細節,回憶覺得有趣的事,比回憶無聊的事,成功率高出百分之三十。
在遊戲中,除了主線任務以外,支線任務往往可以引發人們的興趣,將這份好奇心融入生活,更有可能開啟我們轉換思路、尋找可能替代方案的能力。
無論是苦差事或無聊的事,都能透過一些小技巧,讓完成事情的旅途變得有趣。
記得小時候父親為了讓長途開車變得不那麼無聊,算起了經過的紅綠燈總數。久而久之,在與他人的對談之中,居然脫口而出:「從A地到B地總共需要經過N個紅綠燈。」,甚至對自己知道這樣的「資訊」沾沾自喜。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多年以前,父親就懂得這樣的小技巧──讓無聊的事、例行公事變得有趣。
任何失敗都不是失敗而已,而是一次嘗試新事物的邀請。
當壓力過大時,我們會失去玩耍的興致,因此調整心態,讓自己可以進入遊戲模式,是非常關鍵的行動,而用實驗心態看待失敗、別太嚴肅,認真就好,是大部分人從小到大,相對缺乏的思維。
記得小時候上英文補習班,中師(中文母語的老師)、外師(英文母語的老師)改考卷計分的邏輯大不相同,傳統上,中師(以及筆者成長過程中大部分的老師?)習慣用100分扣掉錯題的分數,而筆者當年遇到的外師則用加分的方式計算大家的表現。
小時候的自己,曾經這樣問外師:「老師,您不覺得用扣得比較快嗎?」
外師起初笑而不答,過一會兒跟我說:「看看自己表現的多好!」他指著總共十題,我答對九題的考卷說。多年以後,讀到成長心態相關的文章,我總會想起那位早已忘記名字的老師,謝謝他總是用肯定的方式,來認可小毛頭們的表現,在筆者幼小的心靈中,他是第一位告訴我「你答對了九題」,而非「你答錯了一題」的英文老師。
後來,與朋友們聊到學英文的經驗,許多人表示自己因為害怕開口說英文,漸漸失去練習口說的能力,回想起來,小時候的自己,喜歡嘰嘰呱呱地跟老師聊天,正是因為老師營造了一種「別太嚴肅」的環境,讓我先說著似是而非的英文,再慢慢理解正確的文法、發音,時至今日,遇到不太確定的英文單字,我仍會胡亂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發音,即便知道不一定正確,也不曾因為不敢說而不開口說。
作家黃信恩曾以「荒腔走板的英文」描述在紐約聽到的英語,我想,如果我在紐約,也會是荒腔走板的一員,因為不害怕開口,我會為了街角櫥窗誘人的麵包,說道:「請給我一個。」即便我不知道那些麵包的正確名稱該如何說。
然而,用實驗心態看待失敗並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搞砸了的報告、弄僵了的人際關係。
一旦我們重新看待失敗,視之為成功必經過程,就更容易消除壓力,讓我們得以把遊戲精神融入生活。
畢竟,報告的技巧需要學習、人際互動也需要更多的洞察,多數人並非天生奇才,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可說是無時無刻發生在生活中的事。然而,過分的壓力將使我們肩膀僵硬、呼吸急促,玩的感覺、享受學習的樂趣,也就消失殆盡了!
帶著遊戲化思維工作、學習,是我們的本能(想想小時候開心的模樣),也是我們隨著成長不小心失去的技能。透過作者提出的六個方法,我正練習重新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