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對話」是作者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對自己靈魂拷問的結晶。
Chapter1傾聽生命
究竟我們此世要成就什麼? 貴格會的格言Let your life speak,對作者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作者一開始以為追求偶像英雄般的人生,就可以活出崇高的人生,但卻過著不是自己的生活。
三十年後,作者的體悟轉為「在你告訴生命你想要怎麼過之前,先聽聽生命怎麼說。在你告訴生命你決定要實踐哪些真理和價值之前,讓生命替你揭開你所具備的真理,讓它告訴你你擁有的價值。」我必須傾聽、跟隨存在我本質中的真理與價值。生命不會只說出我想聽的事,我也必須讓它說出我不想聽的話,探索整體性的過程,就是擁抱自己的錯誤、甚至可恥的部分。
在寂靜中,聆聽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這份寂靜會邀請我們探詢生命的意義,並提醒我們字句永遠無法探觸的意義深度。
我們就像植物一樣,充滿各式各樣的向性,把我們導往特定的經驗,避開某些閱歷。如果我們可以試著解讀自己對周遭經驗的反應,我們便能從中找到活出更真切的生活所需的引導。
Chapter2如今我成了自己
天命不是強迫自己去追逐能力範圍以外的,而是要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寶藏;天命的呼喚並不是外來的聲音召喚我,要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那個人,而是來自當地當下的聲音,讓我去成就我生來就是的那個人。
追尋志業的問題並非「我該用一生來做什麼?」而是更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的本性是什麼?」美國牧師作家畢克納對志業的定義: 「它是個人最深的喜悅與世界最深的需求接軌之處」
我們必須撤回自己對他人與外在環境所有的負面投射,它讓我們得以掩飾自己的恐懼,我們必須實際去認知、去擁抱自己的缺點與限度。
沒有什麼懲罰比自己對自我的貶抑來得難受的,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真正具有處罰他人的力量。
為了追求真我而遭受的懲處,絕對不會糟過放棄追求自我,而給自己加諸的懲罰。反之亦然,有什麼獎賞能大過活出自己的最佳光芒?
Chapter3當道路封閉
分辨兩種限制是很重要的,一種是從自己身上來的,一種是別人或政治外力強加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我們像樣。
每個人各自帶了他的天性來到這個世上,既有極限也有潛能。不停探索我們的潛能,讓我們開發許多可能;一再與極限對陣,也讓我們漸漸摸清自己的天性。
當道路自身後封閉,你還一味抗拒,不設法從中得到啟示,很可能會忽略掉你在本性中固有的極限。
如果我施予他人的贈禮,跟我自身的天性是一體的、來自我體內的有機實體,就算我把它捐獻出去,它也會自行再造—我自己也是如此。要是我施予的不是發自我內部的東西,我才會耗用衰竭,同時傷害他人。
一旦我了解到我的弱點其實是跟我的長處互補的,內在開始升起某種新的感覺,讓我解放與自由。
在我們身後封閉的路和在我們面前展開的康莊大道一樣,帶給我們無限的指引。展開的路徑顯示我們的能力,封閉的則揭露我們的極限所在--- 一個銅板兩面翻,這個銅板就叫做自我認同。
Chapter4一路而下
憂鬱是一種極度斷絕disconnection的狀態,不只斷絕了與人的連結,斷絕心智與感覺的連結,也斷絕了自我印象和公眾面具之間的連結。
當現身於他人的苦惱之前,不圖解決,而是心存尊重地站在這個人的神祕和不幸邊緣,不要越過界去,這是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做,卻也是最難做到的事。
Chapter5 由內引導
哈維爾(Vaclac Havel)聲稱,物質生活並非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要素,意識才是,知覺才是。思考才是。性靈才是。這些不是南柯一夢,而是精神上的阿基米德原理,受壓迫的人運用槓桿原理舉起巨石,引發變革。
人的內在精神生活是無可逃脫的,最好的對策就是正面迎擊。在這一趟往內、往下走的心靈之旅裡,唯一的出路就是走進去、穿過去。
第一頭能投下陰影的野獸,是對認同和價值的不安全感。
第二頭能投下陰影的野獸,是相信宇宙是一處大戰場,不利人類福祉。
第三頭能投下陰影的野獸,是實質上的無神論。
第四頭能投下陰影的野獸是恐懼,特別是對生命中自然渾沌的恐懼。
最後要談的是從領導者身上外顯的陰影,是對死亡本身的抗拒。
無所畏懼並非不能有恐懼。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這句話是要我們不必要變成我們所恐懼的,我們不必站在恐懼中領導,那樣只會創造一個利於恐懼繁衍的世界。
Chapter6總有這一季
生命絕非競技場亦非賽局,生命比這兩者豐富多了,更有希望,更真實。說我們的生命像季節無止盡的循環是鼓勵我們全盤接受,並且在所有要素中去找到成長的機會。